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钟繇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书法,王羲之,关中钟繇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钟繇 - 传世之作
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 、 《荐季直表》 、 《贺捷表》 (又叫《戎路表》)、 《调元表》 、 《力命表》 。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钟繇的真迹。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说,《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因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以他临摹钟繇的真迹非常成功,从中可以看到钟繇书法的情况。《宣示表》真迹据王羲之曾孙王僧虔《书录》说:
太傅《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王导)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诸棺中,遂不传。所传者乃右军临本。
《调元》、《力命》、《贺捷》三表,也是后人临本,但成就亦较高。《荐季直表》可信性最强,在唐宋时期由宫中收藏,周围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玉玺,宋徽宗赵佶“宣和”、宋高宗赵构“绍兴”,以及清乾隆“乾隆真赏”等御印,说明它曾经由以上各帝御览。后几经辗转,毁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今仅存其影印件。
《荐季直表》艺术成就很高,元代陆行直赞美此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六帖”指《墓田丙台》 (简称《丙舍帖》)、 《昨疏还示帖》 (简称《还示帖》)、 《白骑帖》 、 《常患帖》 、 《雪寒帖》 、 《长风帖》 (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为临本,《丙舍帖》、《还示帖》,成就较高,也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至于《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巳远离钟体。
“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 (简称《乙瑛碑》)、 《魏上尊号碑》 、 《受禅碑》 ,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乙瑛碑》有宋人张稚圭石刻记云:“后汉钟太尉书”,但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此时钟繇只有3岁,显然是误传。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庚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张怀��更将钟书列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刘熙载等都给以极高评价。
作为书法家,钟繇对书法的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书论较零碎,散见于后世文集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云:“钟繇书法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也记载有钟繇大致相同的话说:“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以天地、天人来论述书法艺术,指书法艺术中存在的自然之气,把对自然奥妙的领悟运用于书法创作中,可以达到出神入化、赋造化之灵于笔端的境界。正因这种创造与太自然之钟灵毓秀气脉相通,故谓“非凡庸所知”。实际上,这种看法主要指书体的自然流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以自然状书势,在书法艺术中追求自然美,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美学范畴。
卫恒《四体书势・隶势》载钟繇语曰:“鸟迹之变,乃惟左隶,(益蜀)彼烦文,从此简易。焕若星辰,郁劳云市”,此语见于《初学记》,内容主要谈隶书的演变及其笔法。
张彦远《法书要录》收有梁武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所谓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主要也是指用笔方法、间架结构等。
钟繇 - 传说故事
据西晋虞喜《志林》一书载,钟繇曾发现韦诞座位上有蔡邕的练笔秘诀,便求韦诞借阅给他,但因书太珍贵,韦诞没有给他,虽经苦求,韦诞仍然是不答应借给他。于是钟繇忽然情急失态,捶胸顿足,以拳自击胸口,伤痕累累,这样大闹三曰,终于昏蹶而奄奄一息,曹操马上命人急救,钟繇才太难不死,渐渐复苏。尽管如此,韦诞仍铁心一块,不理不睬,钟繇无奈,时常为此事而伤透脑筋。直到韦诞死后,钟繇才派人掘其墓而得其书,从此书法进步迅猛。这件事是小说家们的虚构,韦诞比钟繇还晚死二十余年,钟繇怎么能去盗韦诞的摹呢?而且,钟繇身为皇朝重臣,怎肯如此失礼?不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钟繇为书法的提高确实作了不懈的努力。
钟繇晚年经常数曰不朝,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常有好妇来,美丽非凡。”人们告诉他,这是个妖怪,你要把她杀了。后来,这个妇人又来找钟繇,不敢向前,站在门外。钟繇问她为什么不进来,妇人说:“您想杀死我。”钟繇说:“没有的事”,说完殷勤邀请,于是妇人便进到他的屋中。钟繇想把她杀了,但是感到杀死她十分遗憾,而且又下不了手。但最终仍砍伤了她的大腿,妇人立即跑了出来,用衣中棉絮擦血,血流满路。第二天钟繇让人去沿着血迹寻找,结果找到一座大坟墓中,棺中有一个漂亮的妇人,外表容貌身体如活人一样,穿着白绸衣衫,坎肩上绣有花纹,左大腿受了伤,妇人用坎肩中之棉絮擦腿上的鲜血。
钟繇 - 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锺繇开达理干,…,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
梁武帝萧衍评“群鸿戏海,舞鹤游天”。
《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
钟繇 - 钟繇的成就与影响
我对钟繇遗迹(主要依据考订为真迹的《贺捷表》)的基本评判如下:
第一,从隶书的古朴厚重中解放出来,有媚态,有屈直,有情调,与汉末之八分书相比结体生动、笔法丰富,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所评“飞鸿戏海”似为贴切。第二,与晋人楷书相比,强调取横势,结体扁阔,横画、捺画往往是主笔,竖画往往并不垂直,似乎很不重视竖画,故而形成单字重心不稳的格局。第三,笔意连属,不拘泥于楷书的笔笔规整,略有行书意,这正是楷书尚未成熟的特征,与唐人(如欧阳询)正襟危坐相比清新可人。第四,从章法上看,行距比字距大,与汉隶章法明显不同。
魏晋南北朝的书论,没有不提钟繇的,在善书者排行榜中总是位居首席或前列,后世书家,言必称钟张二王。重要的是,书圣王羲之在名声大振后,曾说“倾寻诸名迹,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这番言论是钟繇影响力的重要依据。况且,王羲之自陈在钟繇楷书上下过大工夫。
钟繇影响力的形成,一是他站在时尚新书体的阵营中,把楷书行书写的不错,适时代潮流,开魏晋风韵;二是德高望重,四朝重臣,寿命足够长,有持续的影响力;三是王羲之、梁武帝等超级大腕的推崇,尽管到了唐太宗说法有所变化,但地位已经奠定,翻案为时已晚。实际情况是,至刘宋一代,内府仅藏钟书697字,至梁武帝时江东已无复钟迹。名家钟繇如此,遑论他人。
上一篇:鲍超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