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林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纪念碑,美国,我的林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次的展览中,就包括了多组林璎在她工作室里完成的中小型系列作品,譬如依据黑海、。海、红海等不同内海的水位,所制作的夹板雕塑;以快速凝结的石膏,来捕捉凭空想象的《无题》浮雕地景;数张用粉蜡笔涂抹擦揉方式绘制的《断裂的地景》;解剖河床和地形结构的立体册页图书等。从海底的地势、岛屿山石的岩层,到水与地面间的交界轮廓,林璎藉由她的雕塑装置向观者说明她如何:利用计算机为辅助工具,以科学家的眼光来检视我们生存的世界,不论是声纳自海底收录到的影像,或是飞机、卫星所拍摄到航空地图,我逐步把先进科技镜头下的视像,解读成雕塑造型,并开始创造能够表现大自然景观中所蕴含的有组织性的、系统化现象的视觉作品。
反刍自然
林璎经常自日本的禅寺园林、俄亥俄州侯普维尔(Hopewell)原住民在公元前800年所建造的土墩图腾、及美国1960至1970年代的地景艺术家们的作品中,取得户外地景装置的创作灵感,和史密森(RobertSmithson)、海瑟尔(MichaelHeizer)一样,她也偏好极简的作品表现方式,并且尽量避免喧宾夺主的张扬作风。对她而言,地景作品应该是反刍自然的艺术创作,最成功的处理手法是将人为的痕迹隐遁于背景中,置观者于自然与人为的交界上。被认为是林璎下一个巅峰期创作里程碑的《汇流》,便是她反刍自然观点下的力作。
过去五年来,林璎一声不响地埋首于她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宏大的户外地景作品《汇流》,在「系统化地景」展中,林璎特别出示了提摩斯酋长公园、清鱼场、沙卡加威州立公园等多组用夹板、压克力颜料、玻璃珠、贝壳、石膏、黏土不同媒材制作的模型和蓝图计划,让大家管窥这个预定于2008年完成的野心大巨作。从爱达荷的边境起直至太平洋海岸止,长达450英里的《汇流》将沿着奥瑞岗、华盛顿境内的哥伦比亚河,以七个指定据点,重新连接北美西北太平洋的原住民文化,和路易士与克拉克两人当年的探险经历。(注)创作的动机除了彰显前人披荆斩棘的功业事迹外,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他们的视野和文字的摘录,一路追踪周边景观的演变趋势,以帮助重整濒临灭绝的生态环境,和开创一个能够让现代人反映过去,思考未来的新契机。
继越战纪念碑、阿拉巴马州马丁.路德.金民权运动发祥地蒙哥曼里(Montgomery)的民权纪念碑之后,林璎又制作了数件与时间的轨迹有关的委任装置作品,其中含括了康乃狄卡州新天堂的《女性之桌》(1993)、纽约长岛火车站宾州站天花板上的《陨蚀的时间》(1995)、(“逝去的时间”:宾夕法尼亚车站的钟。设计参考了月食原理,当黑夜来临,钟面会被背面的阴影咬去一块。)加州史丹佛大学的时间刻度台面《泉流》(2000)、长480公尺,横跨瑞典克尼斯林(Kniesling)大草原的《11分钟土线》(2004)等。属于园林景观的地景装置则有俄亥俄州立大学威斯纳尔艺术中心的《地井》(1993)、密西根大学一万平方英尺的《波浪草坪》(1995)、纽约联邦法院的《音石》(1996)、俄亥俄州克莱弗兰公共图书馆的文字游戏雕塑《阅读一个花园》(1998)等。不砍掉一棵树:是“什么在消逝·空屋”系列中的一件作品,陈列在美国加州科学博物馆外。是一件巨大的圆锥体雕塑,由青铜铸造,内部用回收来的红杉打造。多产的地景雕塑作品外,林璎的建筑设计履历也颇为惊人,除了为数可观的私人住宅外,较为大家所熟知的公共建筑物有:纽约的非洲美术馆(1993)、纽约大学的亚洲�M太平洋�M美国学习部门(1997)、长岛的雕塑中心(2002)、田纳西州克林顿市的哈吉斯(LangstonHughes)图书馆(1999)等新近完成的地景作品的照片和录像,也在这次的展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它们分别为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个占地3.5英亩的地景列阵《输入》(2004)、拷贝自波涛浪涌激荡成的海底地形纹样,为美国联邦法院所塑制的两万平方英尺的缓坡地景装置(2005)、以及为艾尔凡(Irvine)的加州大学艺术学院所设计的《知觉的园林》(2005)。身为两个稚龄女儿妈咪的林璎,非常希望她以女性主义、和平、民权、时间、记忆、自然环境为表现主题的创作品,能够成为视觉性的教育媒体,帮助下一代更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
林璎的作品曾于美国、意大利、丹麦、瑞典等国展出,并为许多私人和包括MoMA在内的大型机构所收藏。她在1999年被时代杂志列入50位未来关键人物的名单后,又于去年被史密斯索尼恩(Smithsonian)艺术学会评选为35为优异代表人士之一。从小在校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林璎,长大后依然在建筑艺术界里保持她的A等生头衔,她在陆续获颁总统设计奖、美国艺术和文学学院、美国科学和艺术学院、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项后,又破纪录地成为美国女性群英厅中最年轻的佼佼者。
绝代双骄
在林璎出生前一年,她的父母亲就已从大陆移民美国,她的父亲是一位陶艺家,同时也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系系主任,母亲是一位诗人,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文学。林璎唯一的长兄林谭也是诗人,而且还与林璎合作《阅读一个花园》、《输入》两件作品。林璎不写诗,不过她出版的畅销书《境界》(Boundaries)和她的建筑艺术作品,却诗意盎然。林家浓厚的文艺创作气息,彷佛是世代的血脉相承,因为林璎的姑妈即是著名的新月女诗人林徽因。可惜时空的距离遥不可及,假若林徽因知悉自己的侄女儿在建筑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这位曾留美在宾州大学主修艺术,回国后参与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并和梁思成携手开拓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中国一代才女,必定也将骄傲地报以会心一笑吧!注:1803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森,指派总统秘书路易士(MeriwetherLewis)与路易士的好友克拉克(WilliamClark),领导一个探险队,以四年的时间,行旅美国人当时尚未涉足开发的土地、山川,并将数千里路的长途见闻,用文字记载下来。
出版书目
《Topologies (Artist and the community)》 (1998)
《Maya Lin: [American Academy in Rome, 10 dicembre 1998-21 febbraio 1999]》 (1998)
《Timetable: Maya Lin》 (2000)
《Boundaries》 (2000)
主要作品
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1980
成行的芦苇1985
《天狗》(逝去的时间)1988
露天的和平祈祷台1988~1989
民权运动纪念碑1989
水果布丁1989~1991
潜水长涌1992~1993
妇女之桌1993
浪涌1993~1995
北10度,一个不扭曲的角度1993-1996
地平1994
变换的溪流1995-1997
可以阅读的花园1996~1998
地貌风光1997
岩石的旷野1997
月相1998
宁静的美学潜流
雪崩1998
石头椅子1999
建筑
韦伯住宅1994-1994(合作建筑师:威廉.拜阿洛斯基)
非洲艺术博物馆1992-1993(合作建筑师:大卫.霍特森)
美国亚太中心1997(合作建筑师:大卫.霍特森)
住宅1996-1998(合作建筑师:大卫.霍特森)
兰顿.休斯图书馆1999建成(合作建筑师:马特拉,路易斯.罗杰)
最后的纪念碑――环境以及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越战纪念碑
人物语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