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钱穆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钱穆,台北,中国钱穆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知识之国家。何言之?“历史知识”与“历史资料”不同。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于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侪今日所需历史的知识。材料累积而愈多,知识则与时以俱新。历史知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知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当于后人之所欲知。然后人欲求历史知识,必从前人所传史料中觅取。若蔑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则所谓“史”者非史,而所谓“ 识”者无识,生乎今而臆古,无当于“鉴于古而知今”之任也。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卤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知识者,
所谓“革新派”之史学,亦随时变迁。约言之,亦可分为三期。其先当前清末叶。继“政治革命”而起者,有“文化革命”。
前一时代所积存之历史资料,既无当于后一时期所需要之历史知识,故历史遂不断随时代之迁移而变动改写。就前有诸史言之,尚书为最初之史书,然书缺有间,此见其时中国文化尚未到达需要编年史之程度。其次有春秋,为最初之编年史。又其次有左传,以纲罗详备言,为编年史之进步。然其时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此种通史,无疑的将以记诵、考订派之工夫,而达宣传革新派之目的。彼必将从积存的历史材料中出头,将于极艰苦之准备下,呈露其极平易之面相。将以 专家毕生之精力所萃,而为国人月日浏览之所能通贯。则编造国史新本之工作, 其为难于胜任而愉快,亦可由此想见矣。
“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今将为国史写一简单扼要而有系统之新 本,首必感有此苦。其将效记诵、考订派之所为乎?则必泛滥而无归。其将效宣 传革新派之所为乎?又必空洞而无物。凡近代革新派所注意者有三事:首则曰政 治制度,次者曰学术思想,又次曰社会经济。此三者,“社会经济”为其最下层 之基础,“政治制度”为其最上层之结顶,而“学术思想”则为其中层之干柱。 大体言之,历史事态,要不出此三者之外。今将轻重先后,分主客取舍于其间乎? 抑兼罗并包,平等而同视之乎?曰,姑舍此。
凡治史有两端:一曰求其“异”,二曰求其“同”。
今于国史,若细心留其动态,则有一至可注意之事象,即我民族文化常 于“和平”中得进展是也。欧洲史每常于“战争”中著精神。如火如荼,可歌可 泣。划界限的时期,常在惊心动魄之震荡中产生。若以此意态来看中国史,则中 国常如昏腾腾地没有长进。中国史上,亦有大规模从社会下层掀起的战争,不幸 此等常为纷乱牺牲,而非有意义的划界限之进步。秦末刘、项之乱,可谓例外。 明祖崛起,扫除胡尘,光复故土,亦可谓一个上进的转变。其他如汉末黄巾,乃 至黄巢、张献忠、李自成,全是混乱破坏,只见倒退,无上进。近人治史,颇推 洪、杨为中华民族革命之先锋,然此固矣。然洪、杨数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 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此中国史上大规模从社会下层掀起的战争,常不 为民族文化进展之一好例也。然中国史之进展,乃常在和平形态下,以舒齐步骤 得之。若空洞设譬,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剧之各幕,均有其 截然不同之变换。诗则只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令人不可划分。所以诗代 表中国文化之最美部分,而剧曲之在中国,不占地位。西洋则以作剧为文学家之 圣境。即以人物作证,苏格拉底死于一杯毒药,耶稣死于十字架,孔子则梦奠于 两楹之间,晨起扶杖逍遥,咏歌自勉。三位民族圣人之死去,其景象不同如此, 正足反映民族精神之全部。再以前举音乐家与网球家之例喻之,西洋史正如几幕 精彩的硬地网球赛,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韵悠扬也。
姑试略言中国史之进展。就政治上言之,秦、汉大统一政府之创建,已为国史辟一奇绩。近人好以罗马帝国与汉代相拟,然二者立国基本已不同。罗马乃以一中心而伸展其势力于四围。欧、亚、非三洲之疆土,特为一中心强力所征服而被统治。仅此中心,尚复有贵族、平民之别。一旦此中心上层贵族渐趋腐化,蛮族侵入,如以利刃刺其心窝,而帝国全部,即告瓦解。此罗马立国形态也。秦、汉统一政府,并不以一中心地点之势力,征服四周,实乃由四围之优秀力量,共 同参加,以造成一中央。且此四围,亦更无阶级之分。所谓优秀力量者,乃常从 社会整体中,自由透露,活泼转换。因此其建国工作,在中央之缔构,而非四周 之征服。罗马如一室中悬巨灯,光耀四壁;秦、汉则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 互映;故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秦、汉则灯不俱坏光不全绝。因此罗马民族震铄于一时,而中国文化则辉映于千古。我中国此种立国规模,乃经我先民数百年惨淡经营,艰难缔构,仅而得之。以近世科学发达,交通便利,美人立国,乃与我差似。如英、法诸邦,则领土虽广,惟以武力贯彻,犹惴惴惧不终日。此皆罗马之遗式,非中国之成规也。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博士弟子,补郎、补吏,为入仕正轨,而世袭任荫之恩亦替。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而国家疆域亦逐步扩大,社会文化亦逐步普及。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 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 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 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惟其如此,“考试”与“铨选”, 遂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之两大骨干。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是问。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若于此等政治后面推寻其意义,此即礼运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旨。就全国 民众施以一种合理的教育,复于此种教育下选拔人才,以服务于国家;再就其服 务成绩,而定官职之崇卑与大小。此此正战国晚周诸子所极论深岂,而秦、汉以 下政制,即向此演进。特以国史进程,每于和平中得伸展,昧者不察,遂妄疑中 国历来政制,惟有专制黑暗,不悟政制后面,别自有一种理性精神为之指导也。
上一篇:陈献章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