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兰茂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本草,云南,嵩明兰茂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到了清代,《韵略易通》一直在省外独领风骚。而云南从社会需要出发,更注重对“兰学”的医药学,即《滇南本草》的研究。从康熙丁丑(1697年)至光绪丁亥(1887年)的二百余年间,就有六种抄本和一种刻本在滇省广为流传,并通过中原传入国外。稍后,兰茂《声律发蒙》在云南也刻本不断,名声日显。
清光绪年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志・兰茂》称兰茂所著有玄壶集、镒例折衷、经史余论、韵略易通、声律发蒙、止庵吟稿、安边策条等。对兰茂“妙语安边”之事也有记述。到了清末、随着滇诗的发展,兰茂的诗人地位更加巩固。
民国时期,随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兰学”声韵学方面的研究随之推进,并从整体上促进了“兰学”。相继出现了方国瑜《兰廷秀〈韵略易通〉跋》、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书局铅印本《滇南本草》和中国药物研究所经所长利彬编绘的《滇南本草图谱》。该图谱绘制精美,并由陈立夫为之作序,还有龙云“金碧之光”的题词。
方树梅先生在《明清滇人著述目录》中说:“兰学不株守一家之言,于其诗见之”。“兰学”之说,承前启后,“兰学”之树根深叶茂。
新中国成立以后,“兰学”的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1958年2月,在《汉语拼音方案》确定之前,王力等人对兰茂《韵 略易通》和《声律发蒙》作了重新认识和研究,对兰茂在音韵学上的贡献及地位作了精确定位。其代表性论点,见于王力《汉语语音史》和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等。
群一先生在对《韵略易通》研究中指出,《韵略易通》“主要贡献在于声母的归纳。‘早梅诗’所代表的二十个声母,可以说是汉语音韵史上,继‘三十六字母’后,第二个里程碑”。
云南历来重视对《滇南本草》的研究和利用。从50年代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历时近20 年完成了《滇南本草》三卷整理本的出版工作。研究人员还对《滇南本草》确系兰著作了确认。
20世纪80年代起,对兰茂《滇南本草》的研究转向了对其学术特色,方药运用特点,药物辨性,附案研究等方面。
1983年6月,由云南省卫生厅、省中医学会和曲靖地区、嵩明县卫生局等21家单位联合发起,有154名专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参加的兰茂学术纪念会在兰茂故乡―嵩明举行。省卫生厅厅长李景阳在会上作了学术发言,詹文涛等21人作了学术交流,省卫生厅等七个单位为兰公祠赠匾,省中医学会会长魏述征等为兰祠题词,与会者在兰公祠种下了松柏和药物标本。县花灯团为兰茂学术纪念会编演了七场花灯剧《兰止庵》。会后,《曲靖地区医药资料》辑录了会议的学术成果。兰茂学术纪念会的召开,推动了“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献》、《云南社科》、《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昆明社科》、《昆明师专学报》等一大批理论和学术刊物纷纷登载“兰学”研究的文章;《兰茂诗词新注》、《滇南本草附案研究》、《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注释》、《兰茂评传》等一大批书籍也相继出版。这些文章和书籍,对兰茂的药物学、音韵学、诗歌及其思想性格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在兰茂的家乡嵩明,“兰学”早已深入人心,经常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995年9月14日,兰茂文学学会正式成立并建立起“兰茂文学基金”,用兰茂精神感染和激励那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们。
1997年8月12至13日,纪念兰茂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嵩明宾馆举行。省、市、县的30多名“兰学”研究者和热心人聚集一堂,畅谈“兰学”研究心得,总结成果提出新的课题。县领导勉励大家发扬兰茂精神,共同为建设新嵩明献计出力。与会者即兴赋诗,礼赞兰茂精神,缅怀一代宗师。
二、兰茂墓及兰公祠
兰茂墓及兰公祠位于嵩明县杨林镇老城办事处南街村,于1983年1月13日被公布为我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7年12月10日被公布为昆明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兰茂祠位于嵩明县杨林镇南街,座南面北,正门面对南街。原在古驿道旁边立有“芷庵故里”两块石碑,已毁。重修的兰公祠建于民国9年(1920年),有正殿三间,进深9.2米,面阔11米;东西厢房各3间,进深6.2米,面阔10.8米。中间楼下为进出通道。四面的建筑围成一个面积约110平方米的民居式四合天井,石板铺地。天井内有石砌花台两个,一个栽紫薇,一个植桂花。祠内保存有清康熙年间云南著名书法家许宏勋题书的“先生之风”木匾和清道光年间嵩明知州边鸣柯题书的“隐居求志”木匾;碑刻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镌刻的《兰茂祠堂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镌刻的《兰茂祠堂后记》石碑,还有民国年间重修兰公祠后立的石碑2块。198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拨款修葺,竣工时楚图南题词:“神农后裔,滇南乡贤”。云南省医药学界有题词。楹柱、院墙上还有明清以来名士的楹联、碑刻。兰茂祠堂辟为兰茂纪念堂,陈列兰茂遗书、遗稿。
兰茂墓在祠堂后面,墓呈圆形,青石镶砌,直径约3米,高约2米。墓碑为民国22年(1933年)冬十月袁嘉谷书,中间书“明兰隐君墓”几个大字。墓联为:“古滇真名士;玄壶老诗人。”墓园筑有院墙,院内松柏荫翳,芳草萋萋。
兰茂 - 人物评价
他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是少有的“神童”般人物,且“潜心理道,淹通经史,凡黄冠、淄流、医方、卜筮、风角之书靡不穷究其奥。”民间传说中,他甚至是神,是仙。但由于早年丧父,母病家贫,且身为兄长,孝心极佳,走上了一条“不为良将,当为良医”的人生道路。兰茂一生行医以治病救人,教书以育人才德。并广泛涉足于医药、文学、戏剧、政治、军事、教育、伦理、哲学、经史等领域且均有建树,又兼集儒、佛、道于一身,多才多艺。
兰氏的《韵略易通》是继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后又一部重要的音韵学著作,该书的结构体系打破了传统韵书以四声分部以韵为纲领的模式,开创性地按照《早梅诗》二十声母的次序统辖同音小韵,并以先举声韵后别四声的体例编排,审音细致、脉络详明,非常接近现代通用的同音字表。而且他所归纳出的语音系统着意于当时的真实语音,不拘泥于古韵书的樊篱,为今人研究近古官话的演进提供了宝贵的语音材料。同时由于该书侧重于“寻常方俗之语、日用事物之名”,收字和释义的着眼点亦不同于以往韵书、字书的专为读经服务,因而对文字学、训古学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观兰茂的学术成就和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贡献,他是“普通话”的先驱,是比李时珍还早的草医,名震朝野的隐士。因此自古及今他都是名副其实的“兰茂”。在滇池,人们又称兰茂为“兰仙人”。
一进兰公祠正殿,就可见状元公袁嘉谷的一副题联:辟彩云之一天平居陈郭无余子,畅儒风于千古濂洛关闽有替人。是说兰茂先生在云南开辟文化教育之风,没有其他名人在他之前;他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使儒风流传千古,是接替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一流大理学家的圣人。
上一篇:黄瑞(教授)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