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永炎(中国工程院院士)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中医药,中医,传染病王永炎(中国工程院院士)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王永炎(1938.9.29- ),男, 天津市人, 中医内科学专家, 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生态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 。1962年毕业于 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内科学研究、教育、医疗近50年,主要研究方 向是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通过对缺血性中风与血管性痴呆等病系统临床研究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症、痰热腑实证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显著提高了疗效。,
人物简介
王永炎(1938.9.29- ),男, 天津市人, 中医内科学专家, 教授,主任 医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生态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 。1962年毕业于 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内科学研究、教育、医疗近50年,主要研究方 向是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通过对缺血性中风与血管性痴呆等病系统临床研究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症、痰热腑实证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显著提高了疗效。1999年承担国家“973《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199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部一等奖5项。1998年获何梁何利医药科技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主编专著12部,发表论文115篇,培养博士生51名、博士后18名。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5月被授予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2012年6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个人成就
中医药学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资源学院教学质量与学位委员会名誉主任、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
王永炎院士是中医药学家,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近5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先后主持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973”和国家“七五”至“十五”攻关课题等20余项。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研究设计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临床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999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学术影响。
他还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标准化建设工作,并依托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在规范全国中医药名词术语、诊疗指南及引领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近年来,王永炎院士倡导中药资源学的研究,并亲自担任北师大资源学院教学质量与学位委员会名誉主任、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引领了道地药材的分子鉴定及其气候、生态要素等方面的研究,为中药资源的品质优化与可持续利用作出较大贡献。
在“一手抓临床、一手抓科研”的思想指导下,为了能够在预防和治疗甲流的同时收集到第一手的科研数据,为今后的科学决策和科学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严谨的基础性资料,王永炎院士组织全国力量申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行业专项》,并亲自担任项目负责人;目前,该专项已获立项资助。同时,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成立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研究研究所,负责组织协调行业内传染病防治研究工作。王院士在其中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
1、作为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委员会”组长,有力保证了中医药在2009甲流应对中的早期介入、积极参与。在2009年甲流爆发后,迅速组织中医药专家进行多次论证,总结甲流中医证候特征,制定并更新四版《中医药防治甲型流感》诊疗方案,为全国范围内中医药及时、安全、有效应对甲流提供指导,确保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发挥。
2、作为2009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负责人,有效组织了中医药防治甲流等传染病的系统研究与体系建设。2009年9月,针对甲流在我国的爆发与流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时启动了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以下简称2009年行业专项),开展甲流、手足口等传染病的中医药系统研究。王永炎院士作为专项负责人,积极组织承担单位系统开展了中医药防治甲流等传染病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及时总结了不同传染病证候特征,肯定了中医药疗效,研发出有效中药并明确了作用机理,提高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整体研究水平。其中,中医药治疗甲流研究结果在美国《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不仅肯定了中医药疗效,也推动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此外,在全面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研究的同时,王院士还强调专项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人才培养与体系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人才队伍与41家覆盖全国的中医药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有效推动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体系建设;
3、作为“中医药应急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组织中医药专家在手足口等疾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指导、保障作用。甲流爆发后,蜱传疾病、超级细菌等传染病也频繁出现,王永炎院士未雨绸缪,每次都积极组织专家进行应对,在疾病流行前制定中医药防治预案,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2011年12月27日,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成立后,作为主任委员,王院士针对今年手足口发病抬头的趋势,及时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医药防治手足口方案,为中医药积极应对进行了充分准备。
4、作为“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合作”首席专家,积极推动军民融合与军地传染病保障体系建设。2012年2月18日,为完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体系建设,在王国强副部长的倡导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与解放军302医院等7家单位共同签署了“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王永炎院士作为首席专家,在会后第3天即组织军地两方专家落实战略协作具体工作,建议并成立军地紧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办事组,确保军地融合工作的实际开展与相关体系建设的进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