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冯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歌德,鲁迅,德国冯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冯至 - 主要作品
著作书目
《昨日之歌》(诗集)1927,北新《北游及其他》(新诗、译诗合集)1929,沉钟社
《十四行集》(诗集)1942,桂林明日社;改订本,1949,文生
《山水》(散文集)重庆国民出版社;增订本,1947,文生
《伍子胥》(中篇历史小说)1946,文生
《歌德论述》(论文集)1948,正中
《东欧杂记1950》,新华书店
《杜甫传1952》人文;增订本,1980
《张明山与反围盘》(报告文学)1954,工人
《冯至诗文选集》 1955,人文
《西郊集》(诗集)1958,作家
《十年诗抄》(诗集)1959,人文
《诗与遗产》(论文集)1963,作家《冯至诗选》 1980,四川人民
《冯至选集》(1--2卷)1985,四川文艺
《论歌德》(1--2卷,论文集)1986,上海文艺
《冯至学术精华录》(论文、论著摘编)1988,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杜甫诗选》 与浦江清、吴天石合编,1956,作家
《德国文学简史》(上下卷)主编,1958,人文
翻译书目
《哈尔次山旅行记》(散文集)德国海涅著,1928,北新《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德国里尔克著,1938,商务
《远方的歌声》(短篇小说集)捷克魏斯柯普夫著,与朱葆光合译,1953,人文
《海涅诗选》 德国海涅著,1956,人文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诗集)德国海涅著,1958,人文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诗)德国海涅著,1978,人文
《还涅抒情诗选》 与钱春绮、杨武能合译,1984,江苏人民
《审美教育书简》 德国弗里德里希・席勒著,与范大灿合译,1985,北大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
《布莱特选集》 德国布莱希特著,与杜文堂合编,1959,人文
冯至 - 作品赏析
《我是一条小河》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减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最后我终于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明艳而情调又显得凄美的爱情诗。
诗的感情推进取迂曲之势,形成三个层面:
首节为第一个层面。以后每两节为一个层面。在首节中诗人慧心一转,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小河和岸上人原本并不相干,但诗人抓住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胶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
在第二个层面中,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正面写出“我”的柔情: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私心钟爱的姑娘。这两节诗以小明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怀爱者“我”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进到一个“寤寐求之”的更深层次上去。
诗的第三个层面情态顿变,诗意起了一个突转:海上的厉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裙裳”,“我”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无以为继。这种由乐境人哀的情状,是对生活中的自由爱情受到的折磨的艺术概括,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富于时代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诗中“我”的追求受到阻遏,使诗作蒙上了一层“好景不常”的无可奈何的怅惘,但“我”心中那“彩霞般的影儿”却一样明艳如初,令人怀想。这就委婉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衷愁中见执著。
诗作就是这样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借着“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青年男女间两心的相印与相随。这首诗还十分注重情调的创造,注意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浓郁的氛围。诗的首节“我”是“无心”绕过这儿,姑娘也是“无心”投影于“我”的柔波。这两个“无心”,隐然传达出一种悄静、恬美的意境,描摹出“我’与姑娘间感情交流的自然、真挚、和谐,令人想见愈是“无心”愈是有情。底下柔波那“荡荡地”、“粼粼地”的姿态,在水波微兴中摇曳着深情,把“我”一腔柔情化作一片清澈、明净的艺术境界,把原来的情意向着纵深方向推进了一步。同时,它又和下面遇到的摧折一切的厉风狂浪形成鲜明对照,以大海的“无情”反衬出人物的多情,以象征社会力量的自然的冥顽观照出主人公爱情遭到摧折的深深不幸,为全诗创造了一个欢快而又带有悲剧意味的情调。此外,还多用迭字(如“软软”、“荡荡”、“粼粼”等)和重复(如第一节的两个“无心”,第五节的两个“彩霞”等)以酿就一种缱绻的情味。
在诗的形式上,它自由而又有所敛束。整个看来,它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一种浓烈的韵味。
冯至 - 治学方法
冯至的治学方法是“洋为中用”,学风特点是严谨,人品是诚实、正直,谦虚、平等待人和爱国。“洋为中用”的治学方法。冯至把他在创作中使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叫做“吸收外来养分”。这个提法本身也表明“洋为中用”的主体是中国,“洋”为作为中国人的创作主体所用,为中国的广大读者能够并乐于接受。冯至的主要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和他写的其他学术论文都贯彻了这个精神。他明确地说过“我们搞外国文学,并非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外国人研究,而是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借鉴。”他在北大当“西语系”系主任的时候,搞教改,多次修改教学计划,他每次都强调两年事:一个他强调西语系的学生要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另一个强调的便是学外国文学的人要学好中国文学。“学外国文学的人要懂得中国文学”这个观点是冯至非常鲜明的观点。它不仅体现我国外国语言文学为谁服务的根本性原则,而且也符合语言、文学具有整体性的学科规律。
严谨、求真的学风。对写论文,学术界流行着一句常说的成语,叫“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它表达了写文章不能信口乱说,写文章要有根据而且要符合逻辑,这恐怕就是“严谨”的要求。但我认为光按这句话行事,还远远达不到科学性的要求,因为这两个条件仅仅说明了写文章时对作者主观方面的要求,没有提出对写出来的文章要符合客观。但如果在“严谨”之外再有“求真”这一条,就保证了文章里说的要符合客观,或力求接近客观,这样才称得上科学性的要求。冯至搞研究工作就是按“严谨,求真”这两条要求去做的。我们从他两部主要著作《杜甫传》和《论歌德》里就可以看出这种治学态度。现在我还要讲几件冯至经常强调的事情(或原则)来丰富我们对他“严谨,求真”的治学方法的认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