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马军勤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志强,南京,他的马军勤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马军勤,195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5岁初中毕业后到苏北农村插队。1976年返回南京后当了一名裱画工。1981年马军勤考进话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马军勤从艺多年,共拍摄影视剧200多部集,发表散文作品20余万字。她曾在《乌龙山剿匪记》里饰演田秀姑,《珊瑚岛上的死光》 中饰演 梦娜。又在电视剧《潜伏》中饰演天津站站长 吴敬中夫人“吴太太”,也因此角色受到了江苏观众的特别关注。,
人物简介
马军勤195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5岁初中毕业后到苏北农村插队。1976年返回南京后当了一名裱画工。1981年马军勤考进话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
马军勤从艺多年,共拍摄影视剧200多部集,发表散文作品20余万字。
电影作品
1980年《珊瑚岛上的死光》 饰梦娜
1981年《宝贝》 饰李克
1985年《梅山奇案》 饰吴菊妹
1986年《镖王》 饰翠花
1986年《响马县长》 饰杨八姑
1991年《大围捕》 饰钟妻
2007年《江北好人》 饰维扬妈(导演刘新)
电视剧集
1987年《乌龙山剿匪记》饰田秀姑
2004年《卡丁车手的荣誉》饰马龙妈
2001年《侠客行》饰梅芳姑 导演:王新民
2002年《中国传世经典名剧》饰杜妻
2002年《血脉》饰 周碧云
2007年《真情无限之继母》饰花姐
2008年《潜伏》饰吴太太 导演:姜伟付玮
2009年《孽缘》饰保全妈
2010年《香草美人》饰兰姑导演:侯明杰
人物评价
深受观众喜爱的谍战剧《潜伏》在南京新闻综合频道已播出过半。对于剧中共产党间谍余则成和女游击队长翠平的爱情,观众纷纷期待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不过,日前,剧中翠平的扮演者姚晨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潜伏》的悲剧结局也许能让观众更加明白革命所要付出的代价。 江苏人艺的演员马军勤在剧中扮演的站长太太受到了江苏观众的特别关注。她曾经在《乌龙山剿匪记》里饰演田秀姑。姚晨对这位“梅姐”也是赞赏有加:“她心肠好,特别心疼我们这些年轻的演员,冷的时候给我们拿毯子,给剧组生病的演员带药,是个特别好的人。”
相关事件
支持迟志强
南京,1983年,这座城里曾发生过什么或许早已忘却,但对于迟志强,他永生难忘。那年的南京城,成了他的“伤城”。 迟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年牢狱生活下来,很多人、很多事,我看出了他们的本性。但南京的军勤姐,是一个能让我感恩一生的好人。” 迟志强口中的“军勤姐”,全名叫马军勤,是和迟志强“同一代”的国家一级演员,她在《乌龙山剿匪记》里扮演的田秀姑被人们所熟知。 从没见过面,却第一个帮他说话 迟志强全神贯注地看着“妈妈”的表演,他想起自己给陈老师的信:“……过去我心灵污浊,可是,当我的灵魂经受了巨大的冲击后,对人生,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可是从今以后我决心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但愿人们能够理解一颗正在觉醒的犯罪的心!”
――摘自周末报《狱中的迟志强表示追悔》,作者 马军勤。
通信
通信前,马军勤从没见过迟志强真人,对其印象也只是停留在他演过的那些电影上。马军勤说:“电影里的第一印象,是他在《小字辈》里的形象,积极向上,充满朝气,有着阳光般笑容。”
当年,“迟志强事件”在南京发生,全国轰动。在南京市话剧团的马军勤听到此事后很震惊,随后又感到“很惋惜的,这么一个有天赋的演员就给毁了”。马军勤回忆,在当时,几乎所有的舆论媒体一致把迟志强定性为“强奸犯”,众口铄金下,她也觉得“这年轻人挺坏的,怎么能干这种事啊”。 几个月后,马军勤对迟志强的印象发生变化。话剧界的老前辈陈琳,曾在《彩桥》里和迟志强搭档演出了母子,有着不错的交情。 “陈老师说,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件错事,就把他肆意地歪曲、彻底地否定掉,很多媒体对迟志强是歪曲报道,他现在心理压力很大,你看能不能写一篇客观点的稿子,消除大家对迟志强的误解。” 马军勤的文笔不错,她一口答应了下来。
1985年1月19日,一篇讲述“迟志强入狱事件”的稿子,发在了《周末》报的头版头条上。马军勤很是骄傲,她说:“我是在迟志强入狱后,全国的媒体都在说他坏话时,第一个写报道为他u2018正名u2019的人。” 报道出来后,反响很大,电视剧《大宅门》的导演郭宝昌当时也看到了这篇文章,当时他在深圳电视台工作,因为和迟志强合作过两部影片而成为朋友。为了帮助常喊他“老大哥”的迟志强,郭宝昌写了封信给马军勤,感谢的同时,还请她“伸出友谊之手,多帮助迟志强”。 善良的马军勤应允了,她尝试着给迟志强写了第一封信,鼓励之词,充满薄薄的几页信纸。
几日后,收到信的迟志强被这位“从没见过面,却勇于帮他说话”的好心人感动。从此,两人书信不断。 今年的“十一”快到了,我们中队准备排练几个节目,矿里还发了“歌咏比赛”的通知,我们只好暂停话剧,改排歌咏形式的合唱,初步设想是以朗诵、独唱、颂唱、合唱为主,中间加四重唱。九首歌,半个小时。我们准备拿第一名呢,哈哈,我先吹出去啦,你不笑我吧。
深度沟通
在马军勤给记者展示的几十封信里,开头称谓的变化十分有趣――前几封是“小马”,后面是“军勤”,再后来是“军勤姐”。 马军勤笑着解释:“写信的时候,我一直没说年龄。后来通信时间长了,迟志强也慢慢了解我,看信的内容就知道我比他大,称呼就这么慢慢地开始u2018长u2019起来。” 马军勤回忆,迟志强刚进监牢的时候很不适应,有时候还被其他犯人暗中欺负。 “你也知道,他年少成名,现在成天都和那些素质较差的人生活在一起,落差太大。这时候,他就很渴望与外面的人交流。”
两人的“信件友谊”频繁到一星期一个来回,马军勤慢慢成了迟志强的精神支柱,“有时候我拍戏比较忙,稍微迟回了几天,迟志强就写信过来催我――怎么还没回信呢?” 监狱里写信有时间限制,每到“通信日”,迟志强都会收到一大批来信,朋友的、同事的、影迷的……这么多信里,迟志强会去找他熟悉的笔迹,每每此时,马军勤的信件让迟志强都不会落空。 不仅如此,马军勤怕迟志强牢房的生活单调,还特意挑选了很多有关影视文艺的书籍给他寄去,鼓励他继续学习。 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1986年4月1日,离迟志强刑满出狱还有十几天时,迟志强感冒发烧,为了让马军勤放心,他还是趴在桌上,一笔一画地写起了信。
那封信里,迟志强把他出狱的时间告诉了马军勤:“我4月17日乘花山至南京中央门的早班车,在花山发车是早上7:00,到中央门大约是10:20,不知那天你能否抽空在中央门汽车站接下我,或我到你家中找你”。 遗憾的是,当时马军勤正在外省拍戏,没能赶回南京,也错过了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马军勤回忆说:“当时他在监狱收到的来信中,我给他写的信最多,他当时也非常信任我,所以出狱那天,他第一个想见的,应该是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