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钰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地层,地质,古生物王钰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王钰进入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后将工作重点转为从事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工作。在对三叶虫化石做了一些研究之后,对于长江三峡及川黔地区的早古生代地层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湖北峡东“宜昌石灰岩”的时代问题》、《三峡式下部古生代地层之分布》、《中国南方之Tremadoc期地层的初步研究》、《关于半河系》、《再谈黔北中寒武纪地层》等研究成果令人注目,奠定了我国南方早古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之基础。50年代初率队参加东北地矿调查时,对辽东地区的地层详尽调查,与人合作写成《辽东太子河流域地层》(Ⅰ、Ⅱ)一文。这项研究改变了我国东北沦陷期间日本学者建立的旧地层系统,纠正了许多错误和混乱。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生物地层综合研究的首次重要成果,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世纪50年代中期王钰把目光转向我国南方泥盆纪地层,这项工作长达20余年。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做了调查研究,于1962年发表了《中国的泥盆系》,对中国泥盆纪地层划分,与国内外的对比做了详尽的论述,进而探讨了地层区划、古地理轮廓等重要问题,为我国泥盆系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指出了方向。1962-1965年,他主持了桂、黔地区泥盆纪地层的调查研究,发表了5篇研究报告,详细讨论有关层段的地质时代归属及划分问题。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仍在关注这个研究领域的工作,发表了《中国南方泥盆纪生物地层研究的进展》(1974)。其后主持编著发表了《华南泥盆纪生物地层》(1979)、《中国泥盆纪地层对比表及说明书》(1982)等有关论著,在国内外受到好评。70年代后期,他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出野外考察采集标本,以期解决底栖和浮游生物相地层对比,为把我国泥盆纪地层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努力。
王钰 - 淡泊名利
王钰一生专注于科学研究和培育人才,不追名逐利。他常说:“如何对待党和人民给予的‘名’和‘利’,的确是对每个人的考验。弄虚作假,固然不好,就是贪他人之功,据为己有,或平分秋色,也有损于科学道德。名利身外物,应漠然处之”。
王钰一生生活节俭,不求奢华,而同事、后辈有困难时则慷慨解囊帮助渡过难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捐款支援国家建设。20世纪80年代,数次购买国库券,每次达千元以上,拳拳爱国心溢于言表。
王钰一生秉性刚强正直,豁达大度。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处于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定,地质调查人员的工作条件极为困苦,甚至生命安全也难以保障。1944年4月,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无脊椎古生物组主任、技正许德佑(1908-1944)、技佐陈康(1916-1944)、练习员马以思(1919-1944)在贵州晴隆进行地质调查时惨遭土匪杀害。王钰作为许德佑等的挚友和同事,闻此噩耗,悲愤万分,他编录了《许德佑先生年谱及著作目录》,(发表于《地质论评》1944年第9卷,第5-6合期),表达对好友的深切悼念,对社会黑暗的抗争。王钰对于一些错误倾向和现象,敢于提出批评,不顾个人之得失,体现了正直科学家的优秀品德。而对于他人乃至后辈的不同意见或批评,他一贯持“闻过则喜”的态度,虚心接受。
王钰在半个世纪的地质工作中,跋山涉水,足迹踏遍祖国的大地,为中国的古生物学、地质学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光辉成就与崇高风范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张亚希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