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拜伦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拜伦,英国,希腊拜伦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799年 十一岁
在杜尔维奇,进入格伦尼博士的学校读书。爱读历史和诗歌。
是年拿破仑发动政变,自任法国第一执政。
1800年 十二岁
开始作诗。第一首诗是献给表姐玛格丽特·帕克的,已失传。
1801年 十三岁
到伦敦郊外的贵族子弟学校哈罗学校读书。
1802年 十四岁
现存拜伦诗歌中最早的一首《悼玛格丽特表姐》作于是年。
1803年 十五岁
夏天,回纽斯台德。对玛丽·按·查沃思产生爱情。
第一次会见异母姐奥古斯塔。
1804年 十六岁
和母亲同住在骚思维尔。
是年拿破仑称帝。
1805年 十七岁
夏天,毕业于哈罗学校。
10月,入剑桥大学读书。在大学期间,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影响,阅读了大量历史、哲学著作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同时,努力学习骑马、射击、拳术、游泳等。
从这时起,每年可领取五百镑生活费用。沾染了贵族子弟豪华放荡、纵情声色的习气。但是,官能的享乐只是暂时麻痹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内心的苦闷、忧郁、怀疑、失望和孤独感。与一般执跨子弟不同的是他对这种放荡生活一方面濡染较深,另一方面又能持比较清醒的批判态度。(参看《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1806年 十八岁
夏天,到骚思维尔,一直住到1807年夏。
在女友伊丽莎白·皮戈特的鼓励下努力作诗。
1807年 十九岁
6月,第一本诗集《闲散的时光》出版。
1808年 二十岁
1月,英国文坛权威杂志《爱丁堡评论》载文抨击《闲散的时光》,拜伦于2月底谈到此文。
7月,得到文学士学位,毕业于剑桥大学。
9月,回纽斯台德。
是年英国同拿破仑法国之间的战争开始。
1809年 二十一岁
年初,移居伦敦。
3月13日,因已成年,在上议院(贵族院)获得世袭的议员席位,出席议院会议。
3月16日,著名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出版。在这首诗里,拜伦不仅猛烈反击了《爱丁堡评论》对他的讥嘲,还尖锐批判了当时称霸英国诗坛的湖畔派浪漫诗人,并大胆揭露了支持各种反动势力的英国统治当局。拜伦以这首讽刺诗而在英国诗坛初露锋芒,获得声誉。
6月26日,离开英国,去东方(南欧和西亚)游历。在此后的半年内,先乘船到葡萄牙里斯本;再骑马到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利亚和加的斯,经撒丁岛、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到阿尔巴尼亚,会晤了那里的统治者阿里·帕夏;12月25日抵达希腊名城雅典。
拜伦此次出国远游,饱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色,观察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接触了各阶层的人们。他亲眼看见了给法国侵略者以沉重力击的西班牙游击队,看见了在土耳其铁骑蹂躏下正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解放斗争的希腊人民,这次旅行也激发了他对南欧各民族文化的强烈兴趣。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1章。
1810年 二十二岁
1月和2月,在雅典。
3月,离雅典,到小亚细亚。
5月3日,用一个小时泅渡了达达尼尔海峡,从欧洲游到了亚洲,为生平得意事。
5月14日,到君士坦丁堡。
7月,离君士坦丁堡,再到雅典。
此后,曾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帕特雷居住,患热病,几濒于危。
是年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2章。作讽刺诗《贺拉斯的启示》。
1811年 二十三岁
1月,住在雅典卡普申寺院。
6月13日,从马耳他岛起程回国。7月17日,返抵英国。
8月1日,母亲病逝。
从10月起,陆续作《赛沙组诗》。
1812年 二十四岁
1811-1812年,英国爆发了工人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1812年春,英国国会制定“编制机法案”,规定凡破化机器者一律处死。2月27日,拜伦第一次以议员身份在上议院发表演说,为破坏机器的卢德派工人辩护,尖锐抨击政府当局的血腥 镇压政策。随后又在报纸上发表《“编制机法案”编制者颂》一诗。
2月29日,《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1~2章出版。这两章实际上是作者1809-1811年漫游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地的诗体游记。其中歌颂了南欧人民反抗侵略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出版后,立即震动了英国文坛,并赢得全欧洲的声誉。1812年内重版五次。
3月10日,他说:“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4月21日,第二次在国会上发表演说,猛烈抨击了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压迫和奴役政策。
拜伦在国会的两次演说,以及他的那些矛头指向反动当局的诗篇,使他和英国统治集团之间开始结下不解的仇恨。
是年出版讽刺诗《密涅瓦的诅咒》。
1813年 二十五岁
4月,《华尔兹》出版。
5月,《异教徒》出版。两年内重版十四次。
12月,《阿比多斯的新娘》出版。两年内重版十次。作《海盗》。
1814年 二十六岁
1月2日,《海盗》出版。据说当天卖出一万四千册。一年之内重版七次。
由于拜伦的坚持,在《海盗》中附印了《致一位哭泣的淑女》一诗。这首诗是直接抨击当时的摄政王乔治的。拜伦因此遭到伦敦贵族社会和御用文人的围攻。
4月9日,闻拿破仑退位,作《拿破仑颂》。
4月19日,闻波旁天朝复辟,在日记中写到:“我真不愿再写日记了。波旁复辟了!什么哲学,去它的吧……”
5月,作《莱拉》。
9月,与安·伊莎贝拉·米尔班克订婚。
是年冬至次年春,作《希伯来歌曲》。
是年欧洲各国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于厄尔巴岛。
1815年 二十七岁
1月2日,与安·伊莎贝拉·米尔班克结婚。
3月,在伦敦居住。
4月,与司各特结交,甚为相得。
7月,作《围攻科林斯》。
9月,作《巴里西娜》。
上述在1813-1815年间所写的《异教徒》、《阿比多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围攻科林斯》、《巴里西娜》等六首叙事诗,总称为《东方故事诗》。
这几首诗的主人公都是所谓“拜伦式的英雄”――热情的、意志坚强的、高傲的、英勇不屈的、然后又是孤独的、阴郁的、个人主义的、与社会对立的反抗者和叛逆者。《东方故事诗》即反映了拜伦的决不调和妥协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拜伦在欧洲革命低潮时期的彷徨、苦闷、怀疑和失望。
12月10日,女儿奥古斯塔·艾达出世。
是年拿破仑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复于滑铁卢战役中大败,被流放于圣赫勒拉岛(以前称“圣海伦娜”)。
上一篇:莫泊桑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