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张伯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紫阳,天台,道教张伯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西江月(四)
法法法元无法,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曾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西江月(五)
善恶一时妄念,荣枯都不关心。晦明隐显任浮沉。随分饥餐渴饮。
神静湛然常寂,不妨坐卧歌吟。一池秋水碧仍深。风动鱼惊尽任。
西江月(六)
对镜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色空明暗本来齐。真妄体分两种。
悟则便名静土,更无天竺曹溪。谁言极乐在天西。了则弥陀出世。
西江月(七)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法身通照没吾伊。念念体分同异。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往来诸用不相知。生死谁能碍你。
西江月(八)
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
争似无为实相,还须返朴归淳。境忘情性任天真。以证无生法忍。
西江月(九)
鱼兔若还入手,自然忘却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遗弃。
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说皆非。虽然四句属无为。此等何须脱离。
西江月(十)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只接群迷。寻常邪见及提携。方便指归实际。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利。
西江月(十一)
我见时人说性,只夸口急酬机。及逢境界转痴迷。又与愚人何异。
说得便须行得,方名言行无亏。能将慧剑斩魔魑。此号如来正智。
西江月(十二)
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真心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
此道非无外有,非中亦莫求寻。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西江月(十三)
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
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
满庭芳
真铁牛儿,形容丑恶,性刚偏好争驰。人人皆有,那角解牵骑。种就黄芽满院,更须用、神水浇之。宫里,若无此兽,安得似婴儿。乾坤真动静,生成家活,总赖于伊。饥餐虎髓,渴饮水银池。夜半牵车进火,霞光迸、海底腾辉。牧童笑,华池宴罢,乘个月明归。
解佩令
修行之士,功勤不小。识五行、逆顺颠倒。妙理玄玄。玉炉中、龙蟠虎踞,金鼎内、炼成至宝。阳神离体,杳杳冥冥,刹那间、游偏三岛。出入纯熟,按捺住、别寻玄妙。合真空,太虚是了。
朱涣
白云封断仙岩路,重重洞门深窈。翠竹笼烟,苍崖溅瀑,古木阴森回抱。坛空不老。锁一片莓台、几丛莎草。试把桃源,较量风景是谁好。
乘鸾人去已久,只今惟有,鹤飞猿啸。树拥香幢,泉敲玉佩,疑是群仙重到。尘氛可笑。久志慕丹台,梦思蓬岛,愿把英游,细参梨与枣。
传承影响
张伯端在世时并没有亲自创建学派或教派(一般认为,白玉蟾为南宗实际建立者),但在其身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派。
按张伯端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辗转授受至白玉蟾,渐壮大为以《悟真篇》为理论经典的重要内丹流派。称为“金丹南宗”,由于张伯端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与全真道并列金丹南北宗。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也被尊为“南宗五祖”。
[以上南宗嫡派都主张“一己清修”。另据《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还有自称出于张伯端之传的一派,主张“男女双修”,该派始于两宋间的刘永年,刘曾于绍兴壬申(公元1152年)刊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其序言中自谓于绍兴戊午遇至人亲授口诀,而未言所遇者姓字。刘永年传象川无名子翁葆光及寺簿卢公,翁葆光撰有《悟真篇注》等,其徒若一子门人某跋《金液还丹印证图》,称刘永年于绍兴戊午“遇悟真得其道”。然绍兴戊午(公元1138年)张伯端已卒五十多年,当为依附之说。《混元列仙图》亦未列双修一系。
相关介绍
江山美人,英雄辈出。说到临海的著名人物,实在是有几个的,宋代的张伯端即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但由于生平经历非常的坎坷,知道其本面目的,却不是很多了。
璎珞街是临海城里的一条古街,常年流连往返于此的人们不在少数,但谁也不大想得到,当年张伯端的故居就在这里。
清朝的时候,《临海县志》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说张伯端“……性嗜鱼,在官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嗜鱼戏匿之梁间。……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经死。一日,虫自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乃喟然叹曰:u2018积牍盈箱,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u2019。因赋诗曰:u2018刀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衍。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经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u2019。赋毕,纵火将所署案卷悉焚之,因按火烧文书律遣戍”。事实是不是如此所说,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重回到张伯端的生活年代去看一看吧。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号紫阳,临海人。道教南宗的开祖,也即是道教紫阳派的祖师。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卒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关于张伯端的籍贯,还有其为天台人的说法、主要依据是张伯端的《悟真篇自序》,张伯端在序中自称“天台张平叔”。元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的《张用诚传》也沿用此说法:称“张伯端,天台人也”。而后,明传灯的《天台山方外志》与清张联元的《天台山志》均持所说。然在宋代,天台作为台州的别称,为台郡各县之人士争相沿用。张伯端自称“天台张平叔”,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
寻找历史留下的痕迹,宋临海人陈耆卿(1180~1237年)的记载是比较重要的。陈耆卿在其所著的《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五中称:张伯端“郡人,字平叔”。大家都知道,宋代时,设府于州,“郡”即州府所在地。临海是台州的所在地,故“郡人”的意味自是不言而喻。而后,言称张伯端为“天台璎珞街人”或“璎珞街人”,还有玉枢子王建章的《历代仙史》及《张真人本末》与清康熙《临海县志》等。按戚学标《台州外书》,璎珞街在临海“府治东北,有宋真人张伯端故宅,即今紫阳楼是也”。陈耆卿本为临海人,其生活年代与张伯端仅相差百余年,有关张伯端生平活动的口碑和史实,他应该是比较清楚的。陈耆卿受学于叶适,文章法度,具有师承。他所著的《嘉定赤城志》为台州总志,以所属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条分件系,分十五门。宋世荦赞其志“积十数年参考之功,创千百载遗缺之迹,词旨博赡,笔法精严,称杰构焉”。因此,陈耆卿的记载应该是可靠的,即张伯端为临海人。
清雍正皇帝在其御书的《道观碑文》中讲得更明白了:“紫阳生于台州,城中有紫阳楼,乃其故居”。尤其重要的是,齐召南在清乾隆三十二年所撰的《重订天台山方外志要》卷七中,清清楚楚的有张伯端“临海人,字平叔”之记载。齐召南(1703~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天台城关人。自幼聪颖,有“神童”之誉。后累官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礼部侍郎等职。曾得到乾隆皇帝“不愧是博学鸿词“的赞美。作为一个天台人,早在清乾隆时就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张伯端的籍贯问题,足见其治学的严谨。再则,临海历代《县志》均记载有张伯端及其生平,而天台没有;临海城内有紫阳故居、紫阳道观,天台也没有。这些于陈耆卿的记载相印证,足以证明张伯端为临海人,是无可辩驳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