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张勋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张勋,江西,奉新张勋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张勋(1854-1923),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辛亥革命以后曾任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辟,发动政变,企图恢复帝制,失败后蛰居津门。因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军事家。,
张勋 - 简介
张勋(1854-1923.9.12),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1884年在长沙参加军队,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得到皇家的恩宠,逐步升官,在军中的声望也上升。为人忠义,讲义气。其深受清朝厚恩,一直以“大清复辟”为己任,因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军事家。
晚清时期,初隶清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后随袁到山东镇压义和团,升总兵。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1899年升至总兵。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的扈从。1909年(宣统一年)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民主革命时期,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南京,戒备第9镇新军,顽抗革命军。仍被清政府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旋被袁世凯授为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袁世凯称帝后授为一等公,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1916年袁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策划清室复辟。1917年6月形势不稳,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争相拉拢其进京调停,于是趁机联合康有为等保皇党人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重新建立皇政,被溥仪任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棋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被通缉,继逃到天津租界地区。1918年3月,北京国民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洪宪衲首和辫帅复辟案犯均一律实行特赦。获自由后一直蜇居津门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
1923年9月12日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溥仪赐谥“忠武”。
张勋 - 天津张勋宅
位于河西区浦口道6号。现为市商品检验局使用。建于1899年,为德式建筑,占地16585平方米,建筑面积10737平方米。主要建筑分东、西两楼。立面简洁,四坡蓝瓦顶,局部有尖顶塔楼。底层为圆拱门窗。东楼为起居楼,建筑整体呈狮子状。西楼是会客楼,由高台阶进入圆形门厅,设廊子相连,底层设戏楼,有二层看台。二楼前部有大平台。最有特点的是该建筑的园林,有假山、凉亭、荷花池、石桥、游船,并养鸟兽、花卉等,均为园林艺术的精品。张勋 - 张勋复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从此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是,封建势力并不甘心失败,民国初年,继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失败之后,1917年7月1日又发生了清廷的复辟。由于这次复辟是由封建军阀张勋一手制造的,史称“张勋复辟”。
张勋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统帅江防营驻扎南京。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军进攻南京,张勋负隅顽抗,战败后率溃兵据守徐州、兖州一带,继续与革命为敌。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顽固地留着发辫,表示仍然效忠于清廷,人们称这个怪模怪样的军阀为“辫帅”,他的队伍被称为“辫军”。1913年,张勋因参与镇压孙中山发起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凯提拔为长江巡阅使。从此他拥兵徐州,成为一个声势赫赫的地方军阀。
1916年,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称帝失败,黎元洪当上大总统,实权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张勋因德国支持他的复辟主张,而反对对德宣战,但同时又蔑视黎元洪。因此,黎、段争相拉拢张勋,张勋却另有打算。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拼凑实力,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下旬,当黎、段因解散国会问题争执不下时,段祺瑞策划武力推翻黎元洪并解散国会,黎元洪得到消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院总理。张勋乘机提出“非复辟不可”的主张,于6月7日率“辫军”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国会。14日张勋到达北京。
经过一阵紧张的策划,张勋于6月30日潜入清宫,决定当晚发动复辟。
1917年7月1日凌晨1时,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瓴,率领刘廷琛、康有为、陈毅、沈曾植、王士珍、红朝宗及几位辫子军统领共50余人,乘车进宫。
3时许,废帝溥仪在养心殿召见张勋。张率领诸人,溥仪行三拜九叩礼。接着由张奏请复辟说:“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张说:“皇上睿圣,天下皆知,过去圣祖皇帝也是冲龄践祚。”12岁的溥仪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同日,溥仪发布“即位诏”,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他公布9项施政方针,一连下了8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参加复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书、阁丞、侍郎等要职,康有为任弼德院副院长,张勋为政务部长兼议政大臣,并被封为忠勇新王。张勋还通电各省,宣布已“ 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复辟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防守的“辫军”一触即溃,张勋在德国人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复辟丑剧仅仅上演了12天,就在万人唾骂声中收场了。
张勋 - 张勋之死
张勋是中国现代史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以他导演1917年为期12天的清帝宣统复辟而扬名天下。张勋出身贫寒,有过许多义举,捐款在北京建立会馆,资助在京的江西籍学生和贫苦人士,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举世闻名的方志敏、张国焘、许德珩等曾得到过资助,他们当时都是北京大学的江西籍学生,另在奉新还用粮款救济当地灾民和孤儿寡妇。1917年7月21日,孙中山先生在致广西督军陆荣廷的一份电报中称:“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中山先生的评论,正是把张勋的政治态度和他的人格区分开来,分别对待。张勋在朝居高位时,常提拔赣人才子,对赣实惠政策颇多。
上一篇:卡尔・刘易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