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白龙马(文学形象)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唐僧,西游记,悟空白龙马(文学形象)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
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
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
经传天下恩光阔,五圣高居不二门。
那“一体”(唐僧)所合和的“ 四相”中当然也有白龙马。可见白龙马在取经集体中决不是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而是有着相当位置的。
艺术形象
对白龙马形象进行艺术改造加工,这首先是《西游记》作者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化传统中积极因素继承和发展的产物。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龙与马有着不解之缘,如《汉郊祀歌十九首》中的《 天马》中称天马“今安匹,龙为友”,“龙之媒”;文康《 儿女英雄传》中的主人公安公子就是以“龙媒”这个字去配“骥”这个名的。尤其在浪漫主义作品中,还有许多以龙为坐骑的人物形象,他们大都是那些因不满于污浊
的尘世,一心去追求美好理想而超越现实的贤哲。如《 庄子・ 逍遥游》中的那位因“世蕲乎乱”而“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屈原作品中乘龙者的形象就更多了,如“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涉江》),“驾飞龙兮北征”(《 湘君》),还有“驷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余上征”,“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麾蛟龙使梁津兮,沼西皇使涉予”,“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离骚》);而在 李白的作品中,也有为 太阳神羲和驾车的“六龙”形象。这些贤哲虽受到了现实社会的伤害,但都坚持追求美好的理想而无悔,而中华民族的神物-龙,便成为了他们超越现实,到达理想境界的得力助手。在这一点上, 吴承恩与其前辈们颇多相似之处。
作者简介
吴承恩,性敏而多慧 ,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 种,名震一时。数奇,竟以明经授县贰,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放浪诗酒……
明代 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曰其“顾屡困场屋”,“为母屈就长兴�y,又不谐于长官,是以有荆府纪善( 正八品的小官)之补”。从赵景深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年谱》可以得知,吴承恩四十五岁才得岁贡生,十六年后始任长兴县丞,不久辞官。可见他本来才华横溢,而生活之路却颇多坎坷。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很自负,“当场小战号佳手,乌府柏榜连作首。挥毫四顾气腾虹,擢第登科亦何有?”(《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但是,不入流的小吏之职让他觉得“悠悠负夙心”(《春晓邑斋作》),残酷的社会现实又让他感觉到“世味由来已备尝,鸥心宁复到�t行。纵令索米容方朔,未必含毫象子长。”(《庚戌寓京师迫于归志呈一二知己》)胸怀大志而无从施展的前辈 东方朔和 司马迁使吴承恩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同时又因为自身那“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赠沙星士》)的性格,他也曾想过像李白那样“黄金散尽轻浮海”(同上)离世远行,可是又像屈原一样难以割舍那份责任感,虽然“指望闲云”,却又愿意“复为苍生动,重见周公致太平”(《驻云飞・归隐》)。那么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他像先哲们那样在苦苦地求索着。而先哲们借以“上下求索”的坐骑,那可以腾云驾雾、倒海翻江的龙也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试看其《金陵客窗对雪戏柬朱祠曹》诗:
我梦倒骑银甲龙,夜半乘云上天阙。星河下瞰冻成石,卷起随风散为屑。划然长啸斗柄摇,两岸缤纷堕榆叶。仙娥并驾白鸾凤,顾我殷勤赠环诀……
这一段梦境中游天的描写,很有屈原之风。面对着污浊的世风,他也发出过“骏骨谁知马首龙,卑飞不免鸦嘲凤”的感慨。他晚年的巨著《西游记》所叙述的西天取经故事,表现的正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过程。其中的白龙马也是这样一个不被人了解的“马首龙”,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不仅蠢笨的猪八戒发牢骚,一心想攀这“高大肥盛”的马来驮行李,而且一向谨慎的沙僧也发出了“真个是龙么”的疑问。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中,唐太宗也把他当成了凡马。但正是有了这匹执著的龙马,才最终完成了取经大业。吴承恩在《送我入门来》诗中这样说到:
狗有三升抗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虽贫 杜甫还诗伯,纵老 廉颇是将才。……
诗中表现的是一种不被理解的悲愤和难以掩饰的自负,这样的情感是胸怀壮志却一生“屡困场屋”而无从施展的吴承恩心玲灵世界的真实写照,而“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的感叹又与白龙马有了契合点,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吴承恩较之前代的西游故事,对龙马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特点
其次,这一形象代表了作者心中的一种理想精神。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目的何在呢?用如来的话说是“劝化众生”,是“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用唐僧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使“法轮回转”,“皇图永固”。这无疑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虽然在《西游记》中作者极尽玩笑之能事,“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但他并没有否认西天取经本身的积极意义。西天取经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象征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探询过程。然而,到灵山 雷音寺困难重重,唐僧自己也知道“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因此,这个集体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而这个集体的五个成员中,孙悟空当然是第一主角,他敢作敢为,高超的本领,乐观的精神,使他成为了取经集体的主心骨;猪八戒虽然贪吃贪睡,好财好色,但这个“可以置之世界第一流的画廊而无愧” 的人物所具有的憨厚耐劳却是取经途中不可缺少的;唐僧虽然手无缚鸡之力,而且耳软心活,不辨忠奸,但其坚定的意志,执著的信念却是鼓舞西行的关键动力;老实厚道的沙和尚则是“眼明心亮,是非分明”。这些形象都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理想精神。白龙马也不例外。第二十三回,孙悟空这样说:
他不是凡马,本事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唤名龙马三太子。只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他父亲告了忤逆,身犯,天条,多亏观音菩萨救了他的性命;他在鹰愁陡涧,久等师父,又幸得菩萨亲临,却将他退鳞去角,摘了项下珠,才变做这匹马,愿驮师父往西天拜佛。这个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攀他。
这里借孙悟空之口,说明龙马的身份与其他人是平等的。第二十二回在流沙河边,又指出了驮负唐僧之难,以猪八戒之强壮,尚说“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以孙悟空之神勇,也讲“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而白龙马却默默地做着众人不屑为又不能为的工作。
白龙马的特点是沉稳,耐得住性子。在取经途中,他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多,需要被喂被遛,和普通马没啥区别。在遇到困难时,还经常被猪八戒提议卖掉;在和妖魔的遭遇战中,连沙僧也要挥起降魔杖一显身手,白龙马却“我自岿然不动”。如第二十回,他听凭虎先锋用“ 金蝉脱壳”计骗过悟空和八戒,把"唐僧“一把抓住,驾长风摄将去”;第八十五回也是眼睁睁地看着老妖把唐僧从自己身上“一阵风摄了去”;甚至,这位小龙王自己也常常被敌人兵不血刃地抓走,如第五十回,竟被几个小妖轻巧地牵到洞里了。这种表现与他应有的本领简直相差太远了。但是,这表面的矛盾却正显现出了他沉稳的特点。白马并非无情,当唐僧被 六耳猕猴打伤,他无力救助,“在路旁长嘶跳咆”。可是,他的本职工作毕竟只是作取经人的脚力,而不是保镖,所以当其他三个徒弟大显神通时,他却耐得住寂寞,坚守自己的岗位。然而,在最危急的关头,如第三十回,唐僧被变为虎精,“大师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无音信”,在此绝境下,且看白龙马:
上一篇:程源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