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乐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大棚,蔬菜,万元王乐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王乐义,男,中共党员,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1941年生,1965年入党,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担任支部书记28年来,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创新,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又无私地向全国各地传授技术,被誉为“大棚蔬菜之父”、“南有袁隆平,北有王乐义”、“农民的儿子”,并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王乐义 - 基本资料
姓名:王乐义
籍贯:山东省寿光市
出生:1941年
描述:任村党支部书记28年,发明和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王乐义 - 先进事迹概览
1989年,在王乐义的带领下,三元朱村建起了17个冬暖式大棚,掀起了一场蔬菜种植革命。
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王乐义被称为蔬菜界的袁隆平,更为可贵的是,他把自己的发明,无偿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四面八方的百姓,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少青菜的历史,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被誉为“大棚蔬菜之父”、“南有袁隆平,北有王乐义”、“农民的儿子”。
王乐义 - 技术发明
1978年9月,三元朱村15名党员一致推举37岁的王乐义当村党支部书记。那年春天,王乐义被诊断得了直肠癌,公社出钱为他做了肛门改道手术,腰上挂了个粪袋子,生活起居不便。听说他要当支书,老母亲和妻子说什么也不同意。但王乐义心想:党组织信任我,全村人需要我,就是搭上命也得挑起这副担子。在第一次支部会上,他明确表态:“水有源,树有根,党的恩情比海深!领导和大伙儿都这么信得过我,我就干。到底能活几年我说不上,只要身体能撑得住,活一天就为党做一天的工作;活一天就为老少爷们干点实事!”就这样,他拖着病残之躯,一干就是20多年。
当时的三元朱村,还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种菜菜不长,种粮粮不收,村民连肚子都填不饱。三元朱村的地大都在东、南、西三个埠子岭上,土质差而且缺水。要想拔掉“穷根”,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先从三个埠子岭开刀。刚上任那几天,他领着村班子成员围着三个埠子岭转了一圈又一圈,制定了发展规划:“东岭苹果西岭桃,南岭山楂带葡萄。”王乐义带领干部群众苦战三个春秋,使三个埠子岭披上了绿装,飘出了果香。到1988年,全村已发展果园430亩。昔日光秃秃的埠子岭成了“花果山”、“聚宝盆”,满山遍野的果树成了“摇钱树”。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几十元增长到1200元。
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但王乐义并没有满足。他意识到,要想让农民收入不断上台阶,还得围绕土地做文章,让土地生金!1988年腊月廿八,王乐义的堂弟王新民从大连带回来1公斤顶花带刺的鲜黄瓜。寒冬腊月里这几根水灵灵的黄瓜让王乐义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吗!当打听到黄瓜产自辽宁省瓦房店市时,他再也坐不住了。春节刚过,他就带上干粮下了关东,直接上门取经。第一次去,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去,人家还是不松口。王乐义就是不罢休,刚出正月,他又第三次来到那个小山村。人家问他碰壁撞墙都不回头,图啥?他诚恳地说:“俺们村穷,就是想学点技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王乐义一心为民的执著之情终于打动了对方:“就凭你老兄对乡亲们这份心,我破例把技术教给你。”就这样,王乐义冒着严寒,废寝忘食,苦学一个月,终于掌握了这门新技术。
学成归来,王乐义根据本村的自然生产条件反复试验,不仅熟练掌握了学到的大棚技术,而且对大棚从方位、墙体、棚顶结构、大棚骨架、覆盖薄膜等5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终于建成了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这时已是1989年8月,王乐义决定立即上实体大棚。可是无论他怎么做工作,就是没人建。因为建一个大棚需要万余元,对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村民来说,拿这么多钱本来就比较困难,更何况还是头一次搞,风险相当大。但王乐义认为,这把帮助群众富裕的“金钥匙”不能丢。于是,他号召全村17名党员干部先打头一炮。看个别党员干部信心不足,王乐义便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革命战争时代,党的任务是领导群众打天下;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员的最大责任就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搞大棚虽然风险很大,但咱们都面对党旗宣过誓,这个风险咱不担谁担?”17个大棚很快在村北的大田里建了起来。8月建棚,10月播种,12月底鲜嫩的黄瓜就上了市!到第二年5月初,17个蔬菜大棚最低的收入2.07万元,最高的收入3.03万元。以前全村没有一个万元户,这次一下冒出了17个!村民们眼热了,心动了,纷纷要求建大棚。第二年,全村大棚一下子发展到144个,当年户均增收1万元。
冬暖式大棚的成功,使三元朱人尝到了甜头,但王乐义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为使大棚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他的倡议下,村里投资100万元,建起了集科研推广、物资服务、科普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大楼,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长期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并派人到日本、荷兰学习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几年时间,就有国外100多个蔬菜新品种在大棚里安家落户。1992年,成功地进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1993年,大棚桃、葡萄、杏、甲鱼、螺旋藻开发获得成功,亩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近几年,王乐义又瞄准了发展现代化农业。1996年,试验成功了集大棚滴灌、模板护墙、电动卷帘、钢架支撑、微机控制于一体的新一代高标准大棚。1997年,开始大面积开发绿色食品蔬菜。1998年,与哈慈集团合作投资1000万元,对大棚保健菜进行了试验开发。2000年,三元朱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全村户均存款达到10万元。
王乐义 - 技术推广
冬暖式蔬菜大棚的试验成功,引起了寿光乃至山东全省、全国的关注,很多地方来聘请王乐义做顾问,学习这项技术。一听说要外传技术,许多村民不约而同地找到王乐义:“乐义啊,你受这么大难为,才为大伙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可不能轻易传出去,咱先封锁3年,等‘发’起业再说。”可王乐义心里想: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三元朱的今天?当初不是人家把技术无私地传给我,我们三元朱人怎么能有这把“金钥匙”?再说党号召共同富裕,咱们富了,怎能忘了全国的农民兄弟。他拿定主意:一定要说服党员群众,把大棚技术传出去!
党员会上,王乐义情恳意切:“我们是党员,就要考虑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咱不能自己富了就不管别人,外地的农民兄弟跟咱一样想致富啊!”工作终于做通了,王乐义全身心地扑到了推广技术上。1990年,他在寿光市跑了4万多公里,指导建起5130个大棚,全部获得成功。第二年,他又指导建起了1万多个大棚。如今寿光市以大棚蔬菜为主的蔬菜生产已发展到74万亩,年产蔬菜35亿公斤,收入3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蔬菜之乡”。王乐义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全国。10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长江以北11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3000多期技术培训班,发放科普书籍8万多册、录像带5000多盘,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了千家万户。
上一篇:杨丽萍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