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尚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尚义,中医,中医学院刘尚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尚义(1942年-),男,生于贵州大方,1968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现任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首席专家。
擅长中医杂症、肾症、脾胃症、中医外伤病患的诊治。
,擅长领域
擅长中医杂病、肾病、脾胃病、中医外伤疾患的诊治。
管理职务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首席专家
项目成果
长期从事医疗教学工作,具有坚实宽广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广博的文、史、哲知识。从医50余年,刘尚义创造性地提出“引疡入瘤”“从膜论治”等诊疗思想,将疡科理念大胆运用于肿瘤诊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刘尚义教授擅经方活用治疗疑难杂症。对肿瘤治疗创新性总结出手术后未放化疗者、手术放化疗后和无法手术及放化疗者,采用不同的治法。他善药线疡科,临床屡获奇效。他承各家所长,国学国医兼修。对儒学、易学、书法、国画颇有研究,并为贵州乃至周边地区中医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他长期致力于中医外疡科理论研究,提出“肤膜同位”“肤药治膜”的诊疗理念,并总结出膜痒、膜疮、膜烂出血等病症的诊断治疗规律。
他将葛氏疡科对“九子疡”的治疗理念融会贯通,大胆运用于肿瘤诊治,形成了“疡理诊瘤,疡法治瘤,疡药疗瘤”的学术思想;倡导“膏方时进,防病抗癌”,潜心研制蟾灵膏、固垒膏等制剂,施之临床,疗效显著。
获得荣誉
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人物事迹
在贵州提起刘尚义,业界德高望重,坊间家喻户晓。他擅经方活用,擅治疗疑难杂症,治法强调“平衡阴阳,损有余,补不足,内外修治”。对肿瘤治疗他创新性总结出,手术后未放化疗者,以扶正固本治疗为主,宜用补脾肾、养气血之品;手术放化疗后应益气养阴,滋补肝肾,调和脾胃,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对无法手术及放化疗者,宜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扶正固本之品,改善症状,减轻疼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并强调治疗肿瘤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经方应用不要泥古,当变则变。
他既有儒家的济世情怀,又具佛家的慈悲之心,兼备道家的淡泊自守,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并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研究。
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间不到10平米的办公室里,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个书柜,刘尚义端坐其中,面带微笑。他穿着一件黑色外套,脸上虽有皱纹但透露出健康的红润,精神矍铄。
刘尚义年逾七十,坚持门诊,一周4次,每年诊治超30000人次。无论刮风下雨、从不懈怠。采访中,他声如洪钟,神采奕奕,开朗健谈。面对国医大师的殊荣,他很谦虚地说:“大师不敢当,叫我郎中即可。”
精勤学医、从医、执教
刘尚义1942年出生在贵州省大方县。在家乡贫瘠的深山里,他度过了18个春秋。孩童时期的他,没有什么见识,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1961年,高考彻底改变了刘尚义一生的命运。他考入贵阳医学院中医系,之后转入新成立的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在此之前,他并未了解什么是中医。他说自己特别感谢祖国的培养,是社会主义让他可以上大学,有机会学习中医知识。
在贵阳医学院学习期间,刘尚义有幸得到了黄树曾、李彦师、方以正等医学名家的亲授。数年的院校生活让他全面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刘尚义在刚上大学时,闻知一名老中医治病神奇,心仰而去。他一边在学校上课,一边在课后时间跑到那位医生工作的地方看他看病,充满好奇。
“当时,我就是站在老中医的身后,看他怎么治病开方子,由于老中医不让记方子,我默记胸中,趁着上厕所的时候记下来,晚上回去之后慢慢研究。”刘尚义说,为了记住各种方子,他裤兜里随时揣着一个小方本,边走路边领悟,这个习惯延续至今。
1962年,贵州名医葛氏疡科第七代传人赵韵芬被刘尚义的赤诚之心打动,收他为徒。她将自己祖传的疡科不传之秘、烧丹炼汞之诀、炼制膏药的火候苗焰等悉数教授给刘尚义。刘尚义系统学习了疡科疾病的诊治和丸、散、膏、丹等的炼制,故善用丹药、药线治疗疡科疾病。
刘尚义在学习中医的态度上,坚持“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的理念。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恰逢“文化大革命”前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分配工作,当时国家给大学生饭票补贴,刘尚义每天“无所事事”,吃完饭最大爱好就是看书。他潜心于岐黄之术,遍览馆藏群书,学贯古今,上自《内》《难》,下及金元、明、清诸家和近现代名家之著述,无不尝阅。
刘尚义一贯重视学习西医知识,力求中西医之间的沟通与结合,倡导“中西既济”“引西润中”,旨在与时俱进,发展中医。他十分推崇“衷中参西”之先驱张锡纯,精研《医学衷中参西录》,赞其革新精神;与西医同道也有颇多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医学发展,提高医疗水平。
大学毕业后,刘尚义在贵州省金沙县石场区医院当了4年医生。他在那里任劳任怨,游走于深山之间,背着小药箱,为山里的农民解除病痛。
1972年,贵阳中医学院需要人手,当时的学校领导找刘尚义回来,让他从医又执教。1976年到1978年,刘尚义到贵州偏远地区担任贵阳中医学院瓮安分院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均为当地贫穷农民子弟,家庭环境艰苦,从照顾学生起居饮食、带队体育活动到教授中医知识,刘尚义亲力亲为。所带班级76人,人人不忘刘尚义孜孜不倦的教诲,现在均为当地有学之士。
后来的日子,刘尚义接连任贵阳中医学院院长及附属医院院长之职,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中医人才。
在坚持传统中创新发扬
2005年,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医药名家”采访刘尚义时这样说:“在中国贵阳,有一位被人们称为u2018传统中医u2019的医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他能够从很多传统的东西中悟出中医的道理来。有很多病人,在刘尚义门诊的时候都会来找他,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找刘尚义看病好得快。”
2011年元旦,大雪纷飞,刘尚义正与家人团聚,突然接到电话,一名病人被担架抬到医院,其子女跪在地上,希望刘尚义救他们母亲一命。刘尚义不顾雪大路滑前往诊治,原来是位被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多方治疗无效,家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求诊。
“我一定好好研究,尽力救治。”刘尚义一边安慰病患家人,一边俯身诊查,认为此病应遵《黄帝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法,重用黄芪培补脾气,用玉竹、石斛等养阴生津,并加蜈蚣等活血化瘀,治疗半月后患者情况明显改善,肢体已经能够活动。半年后患者恢复正常,自己到诊室复诊,再未复发。
刘尚义在诊治疾病时常出奇制胜。他认为“在内之膜,如在外之肤”,提出“肤膜同位”“肤药治膜”的诊疗理念,并总结出膜痒、膜疮、膜烂出血等病症的诊断治疗规律。膜痒可用蝉衣、僵蚕、羌活等祛风之品止痒,膜疮可用紫花地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之品消疮;膜烂出血可用白及、地榆、牡蛎等收涩之品止血。《太素・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杨上善注云:“肉肓者,皮下肉上之膜也,量与肌肤同类。”刘尚义认为体腔疾患可以想象把内“皮”翻过来,犹如咽、食道、胃、肠、膀胱、子宫等黏膜暴露在视野下,其炎症、溃疡等均可按皮肤病、疡科病来辨证施治。
上一篇:蒋廷锡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