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简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散文,台湾,她的简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简祯,台湾女作家。 1961年生于台湾宜兰县冬山河畔,台大中文系毕业,曾获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等。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也是台湾文坛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著有散文集《红婴仔》《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私房书》《下午茶》《梦游书》《胭脂盆地》《女儿红》《顽童小番茄》等十余种。她的作品不依赖绚丽的外表和各种包装,实实在在地靠着自己的文学才华及对生活的热爱,在台湾文坛创造了一系列不容置疑的文学成就。
,生平简介
武渊国小、顺安国中、北投高中、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任广告公司撰文、「联合文学」主编、「大雁书店」发行人、「远流出版公司」大众读物部副总编、「实学社」编辑总监现专事写作。
曾获全国学生文学奖大专组散文第一名、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梁实秋散文奖、吴鲁芹散文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首奖、国家文艺奖、九歌年度散文奖、台北文学奖。
小传
简�o原名简敏�o,民国五十年出生于宜兰,家里世代务农。
从小她便比别的孩子早熟、敏感。生活在乡下,虽然比较欠缺文化的刺激,但大自然及周遭的种种,她都能以一颗纤巧敏锐的心去观察与体会。农村中的景物,朴拙自然,变化不大,家人邻里早已习焉而不察;小小的敏�o,却懂得用心去倾听与观赏,因而常满心 惊奇和欢喜,并养成她恬静的性情与出尘的思想。
国一那年,一场车祸夺去她挚爱父亲的生命,从此,身为长女的她,不但负起照顾四个弟妹的责任,也因此变得更为独立自主。她喜欢读书,并且有意进入文学殿堂潜心学习,因此她在十六岁那年只身到台北来读高中,因为这样较有把握考上好大学。那时她在复兴高中就读,同龄的同学仍在爱玩爱闹的年纪,一般而言,也不那么看重课业,因此渐渐地,简�o意识到自己和她们的不一样。由于背景和想法大相迳庭,使得她在同学中没有交到知心的朋友,埋首用功之馀,不免有些寂寞。寂寞之馀,她就拚命看书;看得多了,心中兴起一种有话想说的冲动,促使她提笔为文。她谈理想,抒感怀,记乡愁,诉寂寞……,写著写著,她发现自己在字里行间得到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也因此暗自下定决心走文学之路。国六十八年,她先是考入台大哲学系,大二便转到中文系。「进入台大中文系,我的生命之页自此真正开启,」简�o说:「如今想来,仍然庆幸自己能有那样的机会,接触到那么多倾囊相授的好老师、那么多可以切磋的同学、那么丰 富的图书典籍、那么有系统的课程训练……。」
而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她的创作欲亦更加澎湃。大学四年,她的散文得过台大文学奖、台大文学院学生奖、全国学生文学奖、台大中文周奖……,校内各种刊物上,常出现她清丽富灵气的作品。
简�o的第一本书《水问》,更是这段时期作品的结集。
《水问》忠实纪绿了简�o大学四年生活中的种种。她细密的心思、敏锐的感受,使她写草木,比别人有情;写朋友,比别人知心;写爱情,比别人刻骨铭心;写知识的追求比别人多一份舍我其谁的抱负,写心情的转折,更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文中情境……。
谈起自己为文的风格,简�o说:「我在使用文字时,是相当自由的,某个字或某几个,若是能造成一种意象、一种情境,我便大胆去用,而不考虑合不合章法,主词、动词的位置对不对,以前有没有人这样用过。因此,如果从严格的学术观点来看,我的文字也 是不及格的。」
不过,这样不受拘束的文字,却是极富创意且非常美的,因而有人认为简�o的散文是情写景小品,简�o对此不同意,她说:「我的散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便是生虽然我的文章中有不少是描述大自然之美,但并未滥情,我写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 对生命的一种礼赞、一种诠释。」
简�o已出版书目(台湾)
创作
水问 (散文) 洪范 1985.02
只缘身在此山中 (散文) 洪范 1986.02
月娘照眠床 (散文) 洪范 1987
.02
七个季节 (小品) 时报文化 1987.12.16
一斛珠 (小品) 李白 1987
私房书 (札记) 洪范 1988.03
浮在空中的鱼群 (散文) 汉艺色研 1988
下午茶 (散文) 大雁 1989 重出;洪范(1994.10)
梦游书 (散文) 大雁 1991 重出;洪范(1994.02)
空灵 (散文) 汉艺色研 1991.05
胭脂盆地 (散文) 洪范 1994.10
女儿红 (散文) 洪范 1996.09
顽童小蕃茄 (散文) 九歌 1997.06.10
红婴仔 (散文) 联合文学 1999.05
天涯海角 (散文) 联合文学 2002.03
行文风格
这个学中文出身的女子不仅有着杜拉斯般的爱情使命感,更可贵的是文字在运用古典意象上达到了“存乎一心”之妙,所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譬如那篇篇幅极短的《相忘于江湖》,这个题目可不好写,作者在文中刻意淡化了人物、年代与地点,写出了一种洒脱之气,有着宋元山水画的意境。至于最有名气的那篇《四月裂帛》,前人评述甚多,我也不敢乱加评点,这确是简祯最见功力的文字,文字中那份真挚浓烈的情感叫人动容。呜呼,世间不成眷属之有情人何其多矣!
可能是长久接触佛经的缘故,佛经对她的影响极大,简祯在自己的散文世界里始终扮演着“千岁老人”或者“得道高僧”的角色,孜孜不倦地阐释着自己的人生哲学,似乎台湾的女散文家都有这种表达的欲望,相反她们对政治与现实一般比较陌生与厌倦。简祯的思想核心应该说是宿命的,她对生命最本质的认知,就是要恪守既定的社会秩序。这种想法与时代已经隔的很远了,女权主义可能更会不以为然的。但简祯自己却是快乐的,别人无法勉强
简祯的童年是在乡村长大的,这必然会影响她的散文创作。而乡村那种古朴、圆和、亲切的氛围让她获得的更多的是生存的宁静。譬如她在《水问夏之绝句》写道:“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空旷悠远的夏天,梦幻般的童年感触,在简祯的笔下呼之欲出。
后来,简祯背负行囊远离故乡,走进了繁华如梦的台北,领略都市的另一种况味。在《浮在空中的鱼群》的集子里,简祯刻画了台湾社会上一些简单的人,描写了台湾社会上一些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些人与事中点点滴滴地渗透着她对人情、人性的渴慕,渴望回归到以往一度体验过的和谐的人伦关系。这种对传统主题的复归,使得简祯的散文中弥漫了浓浓的古典主义情怀。毕竟曾经深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她只能在这种影响下戴着脚镣跳舞。
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祯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在简祯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找寻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简祯写童年、写爱情、写故乡的乡土题材的作品,不时地渗透着这种思想。她的《五月歌谣》一文写台北,却是这样的笔墨:“颓废的风自半空席卷而来,在夜空与灯海之间,翻飞的纸张,如末世纪最后一场大雪。”其颓废如此,城市真的让人如此厌倦吗?怀着深深的疑问我走出了简祯的散文世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