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周远清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高等教育,体制,我国周远清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周远清(1939― ) ,清华大学副校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
,人物简介
男,汉族,1939年5月生,湖南省桂东县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1956年衡阳市一中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读了6年本科,3年研究生。9年的刻苦学习,为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中,曾去江西五七干校劳动一年,被分配到鄱阳湖鲤鱼洲的一个农场去当连长。之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去日本大阪大学深造。在日本留学两年,学习“人工智能”专业。学成后回到清华,在一个有关“智能技术与系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任主任。较早地讲授有关微机的课程,著有《智能机器人》一书。
主要贡献
在清华大学,历任教研组的副主任、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1992年调国家教委任高教司司长,不久即任专职委员。1995年底任国家教委副主任,1998年改任教育部副部长,主管高等教育。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实行共建、合并、调整的方针,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务院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学校,大部分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并以地方管理为主;一部分学校合并组建了一批综合性的大学,改变了长期学科单一的不利状况;民办高等学校从无到有,并逐步形成规模。同时,教学改革、高考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他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更应该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思考。”还强调要文理并重,不要重理轻文。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早在1994年,他就提出了“三注",即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个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他认为应特别着眼于“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从“三注"到"三提高",是他对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贡献,显示了他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智慧的光芒,体现了中国高教改革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2000年11月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社会职务
2000年11月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著名语录
说体制改革是关键,也就是要改革长期以来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机制。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到底有什么毛病呢?又有哪些不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东西呢?当时,我们将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总结归纳为一句话,即,“一包二统”。“一包”就是一切由国家包下来;“二统”就是一切由政府统起来。这是高等教育体制上最突出的两个问题。 ………………………………周远清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问题上,我们当时就确定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宏观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体制、招后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物方面的改革。由于这五大体制改革,使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基本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只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走回头路,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就绝对没法否定,这就是我的结论; ………………………………周远清
在跨世纪的时候,我们很想借这个时机组建一批学科更加综合的大学。应该说,我们是抓住了跨世纪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组建了一批学科更加综合的大学。当时的口号,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要使有条件的学校科类更加综合一点儿”。这就是当时我们要搞合并改革的起因。我们搞合并,主要是解决学校里学科更为综合的问题。通过合并,我们也确实组建了一批综合实力更强的学校 ………………………………周远清
如果不很好地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人才的培养。世界上很多的教育家或教育专家都说过类似的一句话,就是,科学的成果到了一定程度,如果想要再提高一个水平,往往是一个人文的过程。我非常同意。 ………………………………周远清
教育的综合质量是提高还是下降了,在短时间内是不好衡量的。我说,应该总结和分析一下,现在妨碍着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有那些,然后,我们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当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六个问题:第一,专业设置过窄;第二,教学内容偏旧;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第四,外语水平偏低;第五,教学方法偏死;第六,人文教育过弱。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改革。 ………………………………周远清
我说过,如果不重视教育思想研究的校长,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校长。我也说过,你们学校里有几百个专业,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学校自身。你们学校里什么学科都有,什么博士点、硕士点都有,但是,就是没有高等教育的博士点、硕士点,而且,你们还不着急。没有很强的高等教育研究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高等教育,这是我的一种信念。………………………………周远清
人物专访
访问:远清同志,非常感谢您能接受专访。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时期。您是1992年从清华大学副校长的岗位调任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的。两年多后,又升任国家教委副主任,主管高等教育工作,直至2000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这就是说,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您或者是设计者,或者是参与者,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在回顾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特地对您做一个专访。请您以一个参与者、见证者的身份,畅谈一下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
第一个问题,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是什么?也就是说,当时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这一场大改革的呢?请您谈谈。
口述: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高等教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赶上了这个时代,而且我是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另外,我在高教战线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所以,非常高兴能共同回顾这一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
回顾这一段历程,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是大改革。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从解放后就一直在改革,包括当时学习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也一直在改革。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很大的改革,这些改革不是一般的改革,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改革。大改革是从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以后,或者说是从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开始的。
上一篇:甘宇成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