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吴三桂(明末清初)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崇祯,平西,山海关吴三桂(明末清初)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关键。对于那十几天――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里的情况各种史籍中有着略有出入的记载。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陆续得到父亲被关押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父亲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父亲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清拼杀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头来”的狂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实后,只得走出向清搬兵的招数。
然而后续的发展并不如忠直的明朝旧臣所想。清以大明臣属的名义公开寻找崇祯之子,声称会将崇祯之子奉为正统,令其即位。却又自食其言,将明朝旧臣和内宫老太监都认定是崇祯第三子 朱慈炯的人处死,并称此人是假冒的崇祯后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统的继承人,明室的诸 亲王都缺乏正统性和号召力, 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时的三大降将吴三桂、 耿精忠和 尚可喜三人已是 骑虎难下:清廷已经坐大,只有协助清廷消灭南明,才能保他们家族的平安,并消除他们降清的道德危机。明室虽从未薄待过吴三桂,身为降将的吴三桂却不得不积极的消灭南明,并最终手刃 永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反叛失败
反叛之初,在他看来,自己军队的 战斗力远胜 八旗,而揭起反满的 旗帜,可以争取广大 汉族士民的支持,就指挥才能而言,年轻的 康熙皇帝又决非自己的对手。他以为自己 稳操胜券,但是,实际情况恰与吴三桂的愿望相反。
一是吴三桂兵力虽然强盛,但却不具战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后,既没有“疾行渡江,全师北向”,设法以 军事上的胜利去推动 政治上的成功;也没有“下 金陵,扼 长江,绝南北通道”或“出 巴蜀,据 汉中,塞 崤函自固”,以建立巩固的后方,而是分兵 湖南、 江西、 湖北,逐地争夺一些 战略价值不高的城镇。贻误了战机,给了清政府以从容布置反击的时间。
其次,由于此时清军入关已经三十年, 民族矛盾早已下降为 次要矛盾。吴三桂以反满相号召不过是 刻舟求剑,脱离实际。而且,吴三桂降清以来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对各地抗清义军极尽镇压之能事,曾几何时,他却又要“共举大明之文物”了。吴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们看穿了他是一个 见利忘义、 口是心非、反覆无常的 野心家,一些有 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对之更是 嗤之以鼻,耻与为伍。因而吴三桂发出的“ 反清复明”的号召,在广大汉族士民中并未产生什么重要影响,虽然他代表汉族利益,但是广大汉族知识分子看透了他真面目。
吴三桂的估计相反, 康熙皇帝虽然年轻,但却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干。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对撤藩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准备,因此在他得知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后, 镇定自若,措置得当。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吴三桂,而后,又在京师处死吴三桂之子 吴应熊及其同党,以打击吴三桂气焰,巩固后方。与此同时,为对吴三桂部下进行 分化瓦解,康熙帝还宣布,在各省任职的吴三桂部下的亲属概不株连,各安职业。在军事上,康熙皇帝也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任命顺承郡王 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师征讨吴三桂,还分别派出得力将领 硕岱、赫业、马哈达、科尔坤等分赴 荆州、 兖州、 太原、 四川等军事重地。虽然在叛乱发动之初,清军有所失利,但是,由于在政治上是讨逆平叛,经济上是以全国制一隅,时间不长,便扭转了军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进攻的 吴军,不能越 长江一步,双方在战场上暂时出现了相持的局面。
艺术形象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