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自成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大顺,闯王,米脂李自成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此前后,他因死了三匹驿马,官府索赔追逼甚严。富绅艾同知趁危逼债,还送官责治,唆使县令晏子宾将他枷于街头烈日中笞打示众,不给饮食。众驿卒不胜其忿,毁枷拥他出城。李自成驿卒失业,无所得食,除了“造反”,走投无路,遂于崇祯三年在米脂西部西川一带揭竿起义。
李自成少年开始习武,当驿卒后仍习骑射,见识日增,起义之后作战骁勇,多智而有胆略,很快在众义军首领中脱颖而出。几经大浪淘沙,他领导的农民军,成为为数不多的一支劲旅。
他当初是被明官绅“逼勒为寇”的,后将崇祯逼上煤山自缢之人,正是被明政府裁掉的驿卒李自成。崇祯裁驿节省的财政开支用于“剿寇”,却不料失业的驿卒又参加了起义大军,其中的李自成最终成了他的掘墓人。他自酿自食的苦酒,真是耐人寻味。
明末农民军在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势力不强,不断受到官军的追杀,至崇祯十一年陷入低谷,首领们有的徘徊观望,有的投降官军。李自成这年于潼关南原惨败,妻女俱失,仅十八骑突出重围。在此情况下,性格倔强的李自成绝不言降,潜伏深山,养精蓄锐,矢志东山再起。崇祯十三年冬,他看准时机,星驰入豫,饥民群附,很快发展到百万之众。他初为闯将,破洛阳后,正式继称已故农民军首领高迎祥的闯王称号,确定了“据河洛,取天下”的目标。
尽管军需给养数量巨大,为不增加百姓负担,改善饥民生活,李自成提出和推行了“均田免粮”、“蠲免钱粮”、“三年免征”等政策,还拿出钱粮赈饥济贫。大顺政权财政、军需的主要来源和打击的对象,是明宗室贵族、贪官污吏及豪绅地主。这必然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反抗,这是李自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为贫民百姓着想,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
史籍有李自成“敬天爱民”、“除暴恤民”、“问民疾苦”等许多记载。他进京不久,就将紫禁城乾清宫原有匾额“敬天法祖”四字改为“敬天爱民”。在如见原明代检讨梁兆阳时,他说:“朕只为几个百姓,故起义兵”。他还两次召见京师耆老,问民疾苦,了解士兵对百姓有无扰害。李自成农民军军纪规定,“各营有擅杀民者,全队皆斩。”“敢有掠民财者,凌迟处死。”“马腾入田苗者斩之。”
如此等等,可见李自成政策.军令所出,无不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正因为如此,李自成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民众的拥护、支持和颂扬。远近饥民荷旗结队往应者有之,满城结彩焚香迎接者有之。各地百姓更有“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等许多歌谣,表达自己的愿望与喜悦之情。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李自成议事讲民主,军中有事,召集主要将领和谋士共同商议,他听取和采纳合理意见。《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载:“每有谋画,集众讦之,自成不言可否,阴用其长者,人多不可测也”。沈国元《大事记》也说,李自成“凡事皆共谋之”。
与农民军首领罗汝才和张献忠妻妾成群相比,李自成妻妾很少,即使在称帝之后,他的后妃也只有高氏、陈氏、窦氏等数人。这与封建帝王妃嫔三宫六院不可同日而语。
李自成进入北京,虽然身居皇宫,生活仍然十分俭朴。“早起喝少许米汤,惮用他物。”不用宫中华贵的龙凤器物。“衣帽不异人”,仍是毡帽箭衣。出行骑马,只张小黄盖,没有铺张排场的仪仗。
李自成出身寒门,起义前生活艰辛,深知衣食来之不易,奢侈危害良多。尽管义军破城,经常是美女如云,财物堆积如山,但作为义军首领,甚至称王称帝后,他仍能自奉甚俭,不好酒色财物,充分显示了他劳动人民的英雄本色。败之过速,功绩垂青史。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对官绅、富商追赃助饷,当他发现刑拷面过宽,波及到无辜时,立即纠正,并对负责追赃的将领说:“何不助孤作好皇帝?”他有做一个好皇帝的理想,但他从往外流亡至垂败仅历一年,战争尚未结束,人民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美好的愿望竟成遗憾。
李自成目睹明末统治阶级横征暴敛造成广大农民生活极度困苦的悲惨境况,“不忍坐视”,在占领区内推行“均田免粮”.“割富济贫”等政策,大力恢复农业生产,推行“招商赈饥”.“平买平卖”等工商业政策,取得明显成效。这说明若无清军的入关,起自社会底层,深知百姓疾苦的李自成,必能迅速结束战争,统一全国,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有学者指出,由于清兵的南进,民族矛盾激化,连年的战祸使劳动人口等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代替大顺朝的清王朝,是一个以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满族贵族同汉族中最腐朽的地主阶级相勾结建立起来的王朝,推迟了明末凋敝的社会生产的恢复,导致了我国社会在较长时期里,陷入发展缓慢的境地。
清政权入关后推行民族征服政策,尤其是清军对江南扬州等城士民的屠杀是那么残酷。满族无法比拟汉文化的悠久丰厚、博大精深,清代,动辄大兴文字狱,是那么小气。清中后期,在西方国家大兴工业革命时,清王朝仍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锁国……当人们回顾这段不很遥远的历史,很自然地思及李自成,更有人感言:“十八子当主神器”。
尽管李自成成之艰难,败之过速,但他仍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44年给李鼎铭的信中说:“实则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二千余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极著名的一次。”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使深受欺压的贫苦百姓扬眉吐气,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为清前朝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扫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他的功绩将永远彪炳史册。
明朝官方和其代表的地主阶级把李自成当作十恶不赦的贼寇。而黎民百姓是从不认为李自成是贼寇的。史料记载:“贼(指李自成)令严明,将吏无敢侵略。明季以来,师(指官军)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曰‘打粮’井里为墟。而有司供给军需,督逋赋甚急,敲朴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曰:‘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是远近欣附,不复目以为贼。”
曾为明官的有识之士对他也有高度评价。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梁兆阳就盛赞他说:“我皇上救民水火,自秦入晋,历恒抵都,兵不血刃,百姓皆箪食壶将以迎王师,其神武不杀,直可比隆唐若汤武不足道也。”
李自成推翻明朝,却抗清失败,实际上为清入关扮演了清道者的悲剧角色。满清以为明复仇为名,行入主中原之实,窃取了李自成农民军的胜利果实,却以正统自居,仍将他骂为贼寇。清政府修的《明史》就把李自成列入“流贼”传。这正应了“成者王侯败者贼”这句古话。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清亡之后,明、清官府戴给李自成的贼寇帽子终被扔掉。现当代论者,无不认为他是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