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历代皇帝都能做到亲贤人远小人,是否都会成为一代明主呢?
贤人,小人,皇帝如果历代皇帝都能做到亲贤人远小人,是否都会成为一代明主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历代皇帝都能做到亲贤人远小人,那么从理论上讲都会成为一代明主,甚至都不会改朝换代了,但是这仅仅是理想状态,因为一个皇帝,一个王朝要想经久不衰,还得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会,一厢情愿的想法,贤人与小人的论调不成立,明君的论调也不够明确。
这是根据道德观为基础的判断方法,用道德观判断一个人太过片面。道德高的人就能辅佐出来明君?或者道德高帝王的就是明君?这两个逻辑都是不成立的。
第一,标准
什么是明主?谁定的?大部分史书是儒家标准的论调,隋炀帝就不被他们认可为明君。诸葛亮的《出师表》一句“亲贤人远小人”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这也是诸葛亮在儒家思想框架下的标准。
桓、灵二帝都被他定位昏君,但历史上这两个皇帝都没他说的那么不堪,桓帝铲除了历史上的“跋扈将军”梁冀,灵帝铲除了外戚党魁窦武,以及权奸王甫。其难度都不比康熙铲除鳌拜小,若是放到清朝肯定要吹嘘一番。
用这个标准,诸葛亮心中的明君是刘备。但平心而论,曹操和刘备谁是明君?古往今来的支持者都不一样。二者相比,起码曹操一定不落下风。
你的标准未必是我的标准,李斯眼中秦始皇是明君,司马迁眼中汉武帝都未必是明君,隋炀帝杨广的争议就更大了。
不同人的评判标准都可能不一样,也没有一个帝王能符合所有人的明主标准。
对于现代人来说,评价一位帝王的历史地位,道德不该作为首要条件,评价明君大多是以能力和作为才应该是主要的。所谓的贤人未必是有能力的人,自己都不一定有能力,又凭什么培养明君呢?
第二,贤人未必能辅佐明君,小人未必不能辅佐明君
以和珅和纪晓岚为例,影视剧中已经把纪晓岚洗白了不少,就算按照洗白后的纪晓岚来说,他就能辅佐出来明君吗?估计是不能。
贤人者,道德为上。什么事都能把道德扯出来,发表一番“宏论”,但他不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很少。洗白后的纪晓岚应该算是贤人了,他是怎么做的呢?灾民都快饿死了,他也没有实际的解决办法。他的理解就是灾民没粮就要国库放粮,国库也没粮了,他就要去查贪官了,灾民怎么办?不知道,当做看不见,或者顾不上,先查贪官再说。而实际情况是道德不能当饭吃,没粮就饿死,就这么残酷。
对于和珅,阿谀奉承,贪财好色,妥妥的小人,铁证如山。结果呢,实际问题大都是他解决的。所谓的小人,更容易察言观色,处心积虑,他们反而更愿意去了解实情,更知道怎么去处理事情,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小人常常是知道怎么办事的,就像和珅揣摩皇帝的想法,灾民不能出乱子,先解决核心问题,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作用,在皇帝面前保证其地位。不管怎么说,问题解决了,这就是皇帝要的效果。
当然不是说小人就一定比贤人强,也不是贤人一定没能力。只是说能做事的能人,可能是贤人也可能是小人。贤人和小人的分类,并不能成为辅佐明君的主要因素,这要看帝王的用人之道。
第三,能力
亲贤人,远小人不能培养明君,重点就是,整体上小人的能力要比贤人强,为什么?
虽然不乏有才能的贤人,但整体上,贤人办事准则是道德为先,仁义为先,道德上行得通,我才回去做这件事,这就导致做事的束缚太多,缺乏变通。
仁义道德这个东西是基础,谁不能拿来说两句?说白了,贤人办事的那一套东西,小人们都知道。
在古代来说,无论是贤人为官和小人为官,大都是通过科举来的,你玩过的东西,我也玩过,还不一定比你差。诗词文章不必说了,蔡京的书法,严嵩的青词,和珅的满蒙汉藏四种语言,这都是不服不行的。
古代皇帝为啥总是用小人?小人的办事效率比贤人强,在第一印象上,小人就比贤人好了许多,小人也不会笨的在皇帝面前显示自己道德不行,一定表现得比贤人还好。你说皇帝怎么判断?你认为的贤人,皇帝不一定认为,否则蔡京、秦桧为什么会被重用?
这就是你会的我也会,我会的东西你未必会了,清官往往斗不过贪官,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做人有三种境界,一看山是山,二看山不是山,三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以此类比,大部分的所谓贤人能达到第一种,小人反而是第二种,真正做到第三种的大贤,斗贪官要比贪官更奸猾,做到这种的可是少之又少了。
综述
小人与贤人的分类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跟明君关系不大。贤人与小人是所在的阵营树立的三观。你接受不同的观点,小人与贤人立马就转变立场。在小人眼中,贤人可能也是伪君子,自己反而是做实事的人。比如,你是和珅家人又怎么看纪晓岚?是曹操阵营,又怎么看刘备?陈宫眼中的曹操又如何呢?
政治斗争中没有永恒的朋友。
换个思路想想,假如你是帝王,手下全是所谓贤人,敌对势力全是阴谋诡计的小人,你确定能斗得过对方?
所谓的贤人也未必是真贤,多数都是文人之间的吹捧,如明末东林党,自诩清流,遇事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点江山。在当时的环境中,他们的名声也非常好,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是贤人,可结果又怎么样呢?儒以文乱法,可能说的就是这类人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事物都有两面性,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只有贤人,那贤人也是小人,如果只有小人,那小人也成了贤人,唯有平衡才能让历史车轮在大道上飞驰,否则只会走歪路。
上一篇:这对核桃怎么样?大家帮忙看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