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惊艳的古诗词?
生僻,惊艳,一首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惊艳的古诗词?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淇河风光)
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些加黑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从中就可之多有多么的生僻了,我分三个章节来细说一下。
第一章节中的生僻字。猗猗读音是(ē ē),是形容竹子修长而美貌的词语;匪是“斐”的通假字,是形容一个人有文采的意思;切、磋、琢、磨这四个字是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专门指制作骨器或者玉器的工艺方法。制作骨器叫切,制作象牙叫磋,打磨玉器叫琢,打磨石料叫磨。这四个字都引申为形容一个人文采好,有修养。切磋由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琢磨由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瑟字指一个人仪容庄重。僩字读音为xiàn,指一个人神态威严;咺字的读音为xuān,指一个人很有威仪的样子;谖字的读音也是xuān,是忘记的意思。(古代制玉图)
第二章节中的生僻字。充耳是一个词语,挂在冠冕两旁的装饰物品,下垂至耳朵处,一般用精美的玉石制成;琇xìu莹,是词语,指光洁温润程度可以媲美玉石的一种宝石;会弁,是词语,读音为(guì biàn),指士大夫阶层佩戴的鹿皮帽。(图片中的就是诸侯冠冕,有充耳的装饰物)
第三章节中的生僻字。箦字的读音为zé,是“积”字的假借,堆积的意思;金、锡指铜铜和锡,商周时期铸造的青铜器的主要金属就是铜和锡,青铜器是铜和锡的合金;圭、璧都是由玉石制作而成的礼器,圭的形制上尖下方,在举行隆重仪式时使用,璧的形制是圆形,圆心处有小孔,是诸侯或者士大夫朝会或祭祀时使用的。圭与璧制作精细,是佩带者身份的显示,也寓指佩戴者的品德高雅;猗字的低音为yǐ,是“倚”字的通假字,指古代车厢两旁作扶手的曲木或铜钩。(玉圭)
(玉璧)
从这首的诗的题目和和内容文字本身上来看,这就是一首和生僻的诗歌了。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
《淇奥》这首诗出自于《卫风》,通俗的说,就是采自于诗经时代卫这个诸侯国的民歌。《诗经》中存在许多对人物进行称颂的赞歌,《淇奥》就是一首赞美卫国国君卫武公美德的诗歌。这从历代有名的《诗经》集注者的笔下就可以看出来,《毛诗序》写道:“《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毛诗序》的集注者是西汉的著名经学家毛亨。
(卫武公绘像)
卫武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不是姬姓诸侯,而是殷商后裔,周武伐商后,将他分封为卫国诸侯。卫武公不但有好的文采,而且和大臣的关系很好,他效忠于周王室,很好地辅佐了周平王,卫武公在诸侯国中的声望很高,人们就写诗歌去赞誉他。
(这张地图中能看到卫国所处的位置)
我国先秦时期的编年体通史《左传》昭公二年中也记载道“北宫文史赋《淇奥》。”晋代有名的学者杜预是这样注释的:“《诗·卫风》,美武公也。”杜预非常喜欢《左传》,到达了痴迷的程度,人们因此还称杜预为“左传癖”。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来到卫国做客,宴会上他在观看了诗乐,他在评价邶、鄘、卫三国的音乐时说道:“美哉渊乎!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从以上的评论就可以看出来,《淇奥》这首诗就是赞美卫武公美德的一首诗。
《淇奥》这首诗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诗中一些句子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善戏谑兮,不为虐兮”等,后来还成为人们赞誉一个人品德或性格的词语。
这首诗有哪些令人感到惊艳的地方呢?
既然生僻,能称得上惊艳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诗经》之所以传颂咏唱两千余年而不衰,脍炙人口数百代而不厌,在中国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那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这首诗对多方面的精彩描写和特有的卫国文化内涵,这也是这首诗惊艳的地方。
卫国是殷商王畿故地,由于文化具有积淀性与地域性,《卫风》自然带有殷商文化的特色。殷人祟尚人体美与服饰美,而《卫风》对人体、容貌与服饰的描写就极其精美而细致。像《卫风·硕人》中就有对庄姜美丽的容貌的描写。可以参看笔者前面的问答。
《淇奥》对卫武公的冠冕服饰、神态的描绘也是很细致的,如“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这几句诗就是在表达,卫武公是一位真正的君子,诗中描写的是:他的冠冕两边垂着精美的宝石(充耳,参见前文),镶嵌的宝石如同星星一样褶褶生辉。他的神态庄重,他是一位胸怀广的人,他的地位尊荣,仪态威严。他是一位高雅的君子,初次见面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描写展示了卫武公体面的服饰,就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极其精美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卫武公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的形象。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两千多年前的卫国具有很高的服饰审美文化。
再比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几句,则直接是对卫武公人物品德的赞美,诗句表达的是卫武公有着丰富精湛的知识,研究讨论起学问来非常细致,学问切磋更精湛,他在道德修养上无可挑剔,他是非常完美的一个人。
(出土的卫国青铜器)
大量的比喻表现了卫武公精湛的文章学问以及道德修养,而随着章节的递进以及用词的变换,也体现了卫武公的才学修养是经后天积累养成的,他的道德修养也是经过不断磨砺的。
再如“猗重较兮”、“善戏谑兮”则突出描写卫武公的的交际能力和风雅的谈吐。
这些两千多年的词句,即使是今天读起来依然很惊艳,正是因为这些经验的词句,才让《诗经》传承两千多年而不衰。
第二个惊艳的地方:重章叠句对竹子的描写,以及中国竹文化的起源《淇奥》这首诗歌一共有三个章节,每章开头都以“绿竹”起兴,这就是诗经中典型的借物起兴,三个章节重章叠句,如第一章节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