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瘦马,夕阳西下,老树《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认为这句是这首小令的主旨所在。作者为什么把前面的景写得如此凄凉?\"枯藤\" ,\"老树\",\"昏鸦\",\"古道”,“瘦马\"这种暗淡的景色,后又有“小桥\",\"流水”,\"人家\"这一明的景色,明暗相衬来层层铺垫,极写断肠人在远离家乡的孤独,思家,恋亲人的忧伤情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知道,即使知道了,有啥作用?还真不知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大家、“秋思之祖”马致远最著名的一首小令,估计也是整个元曲中著名的一首小令。全文不长,兹摘录如下: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全文共五句。从结构上看,前三句为一组,后两句为一组。
熟悉古诗文的朋友都知道,古人写景物的诗词曲赋文章,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借景抒情,很少有专门为了写景物而写景物的。
早在《诗经》的时代,就有“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而“赋、比、兴”则是《诗经》的写作手法,也是后代文人写诗词文章的主要手法。
简单来说,“赋”就是叙事,直接铺陈;“比”就是比喻;而“兴”则是托物起兴,也就是前文说的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回到《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赋”,一共铺陈了9种景物(意象)。但作者用这些意象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只看前三句,是不一定能看明白的。“枯藤”“老树”“昏鸦”,这三种意象显然不是用来表达欢乐的,但是“小桥”“流水”“人家”好像是一副恬静欢乐的景象,可是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好像又不是欢乐的样子。这就有点令人迷糊了。
但有了后两句,整首曲的意思就明了了。“夕阳西下”,也是“赋”,但与前三句不同。前三句只是名词罗列,这一句有了动词。“夕阳”,可以是美好的,“夕阳无限好”;也可以是遗憾的,“只是近黄昏”嘛。但有了“西下”,美丽的夕阳一点一点落下去,最终完全淹没在黑夜中,更多的就是遗憾的意思了。所以,后面的“断肠人在天涯”出来就顺理成章了。
这里的“断肠人在天涯”,便是“兴”。有了这最后一句,前面的那些意象就容易理解了。“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就不用说了,“小桥流水人家”该怎么理解呢?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这样写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个人认为,“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也应该这么理解。
天涯飘零的游子,在一派萧瑟的秋天黄昏,忽然看见了小桥流水旁的人家,炊烟袅袅升起,家家其乐融融。可惜的是,这些炊烟和快乐都是别人家的,游子依然是那个孤零零的游子。别人家越欢乐,反而衬得飘零游子更加孤单可怜。
所以,“夕阳西下”一句就是全曲从“赋”转向“兴”的一个过渡,有了这一句,也就定下了全曲的基调,曲的前后两部分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夕阳西下,太阳快要落山了,与前面的“枯藤老树昏鸦”相照应。你看,连乌鸦到了黄昏都能归巢歇息,而我,还骑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老马,踽踽独行在异乡的小路上。再加上,又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多么温馨,多么祥和,多么温暖的画面,怎能不令一个远在天涯,远离故乡的游子,骨折心惊,肝肠寸断。
可见,夕阳西下,和前面的景物一起,营造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衬托了天涯羁旅之客的忧愁,悲苦之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诗中几句均为词性词组,只有夕阳西下是主谓词组,是静中取动,夕阳西下以浓墨重彩勾勒出秋天的萧瑟景象,加以衬托了游子在外思念家乡的感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凄凉、寂寥是秋的特点,容易使人忧伤。
忧伤,其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情,面对忧伤,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释放内心的烦恼。忧伤,只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最真实的情感表露。
秋风乍起,落叶归根;静水东流,孤夜月明。秋天给人一种悲凉、寂寥的感觉。有的人在这样的季节里会伤春悲秋,会在这样的季度里感叹生命的无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