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温儒敏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温儒敏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深刻的思想 特异的构思:读鲁迅的小说〈药〉》,《阅读与欣赏(现代文学部分五》,1983年。
《〈朝花夕拾〉风格论》,《北大研究生学刊》,1985年创刊号。
《欧洲现实主义的传入与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新文学现实主义总体特征论纲》,《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风景〉:执着的与超然的》,《文艺报》1988年6月11日。
《梁实秋及其文学美学论著》,《博览群书》,1989年第7期。
《香港文学批评印象》,《香港文学》,1989年1-2期。
《梁实秋年谱简编》,《文教资料简报》,1989年第2辑。
《〈围城〉的三层意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2辑。
《〈肥皂〉的精神分析读解》,《鲁迅研究动态》,1989年第2期。
《雍容(幽默(简单味》,《鲁迅研究动态》,1989年12期。
《〈狂人日记〉:反讽的迷宫》,《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8期。
《客家味:传统人文精神及其他》,《小说评论》,1990年第3期。
《略论胡风的文学批评》,《新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
《成仿吾的文学批评》,《文学评论》,1992年第2期。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说"平议》,《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与批评》,《上海文论》,1992年第5期。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接受与偏离》,《文学史》第1辑,1993年。
《沈从文怎样写鉴赏性评论》,《名作欣赏》,1993年第3期。
《李长之〈鲁迅批判〉及其传记批评》,《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4期。
《对现代批评传统的重估》,《文论报》,1993年10月9日。
《论茅盾的"作家论"批评文体》,《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文学走向死亡?》,香港《大公报》,1993年7月14日。
《批评作为渡河之筏捕鱼之筌》,《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历史选择中的卓识与困扰:论冯雪峰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术月刊》,1994年第5期。
《郭沫若其人其诗》,韩国《中国语文论丛》,1994年第7辑。
《剖析现代人的文化困扰:评〈废都〉》,《"废都"废谁》,1994年。
《境界》(英文),《TamKang Review》,Spring-Summer,1994。
《调整学术步履》,《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韩译本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3期。
《朱光潜的诗美学与新诗理论辩正》,《求是学刊》,1994年第2期。
《战国策派的文化反思与重建构想》,《时代之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梁宗岱的"纯诗"理论》,《诗探索》,1995年第3期。
《茅盾与现代文学批评》,《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怀恋的月色--读〈水样的春愁〉》,《名作欣赏》,1997年第3期。
《春风沉醉郁达夫》,《中华读书报》,1997年2月19日。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误读"价值》,《中国文化报》,1997年10月4日。
《刘以鬯小说的"形式感" 》,1999年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
《〈梅村心曲〉的客家味及传统人文精神》,《嘉应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大学出版的根基:学术为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选题策划》,《中国出版》,1999年第9期。
《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1999年纪念老舍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收入《老舍与20世纪中国文化》。
《关于"经典化"与"学院化" 》,《文艺研究》,1999年第1期。
《大学出版的根基:学术为本》,《中国出版》,1999年第9期。
《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小说〈二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4辑。
《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北大学报》,2000年第4期
《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2000年10月香港"张爱玲与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中华读书报》2000年12月27日。
《The Image of Westerners in the Gaze of Cultural Criticism》,《 Amsterdam Atlanta》, GA,2000《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1卷
《当代评论与文学史研究的张力》,《现代中国》创刊号,2001年版
《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科学史价值》,《文学评论》2001年第三期
《思想史取替文学史?》,2001年南京"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北大学报》2001年第4期。修改稿又提交2001年11月首届"北大论坛"。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文学评论》2002年1期
《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11期。
《"苏联模式"与1950年代的现代文学史写作》,《北大学报》2003年1期
《四十年代文学史家如何塑造"新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
《从学科史考察早期几种独立形态度新文学史》,《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
《诗一样的日子还在吗?――读冬至〈入住望京的女人们〉》,《北京日报》,2002年9月。
《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别、车、杠现象"》,《读书》杂志2003年第11期。
《如何看待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偏激"》,《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第6期。
《沈从文与北大》,《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Z2期。
《鲁迅的问题仍然缠绕和警示着我们――2002年5月7日在东南大学的讲演》,《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9期。
《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从学科史回顾八十年代的现在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5期。
《当代文学研究的"空洞化"现象》,《文艺研究》2004年3期。
《科技发展与以人为本》,《文明》杂志2004年6期。
《谈谈阅读兴趣的养成》,《小作家选刊》(小学),2004年第11期。
《胡风研究的"祛魅"与"祛蔽"》,《博览群书》,2004年第5期。
《关于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大学教育》2004年2期。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
《雷雨》的主人公是谁?――北大中文系学生试卷的观点举要》,《名作欣赏》,2004年第4期。
《新诗是怎样发生的?》,《中华读书报》2005年3月20日。
《2007,高考能否与新课程同行--关于"课程改革与语文高考"的讨论》,《人民教育》,2005年第10期。
上一篇:圣・奥古斯丁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