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宰予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孔子,夫子,弟子宰予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利口辩辞
《史记》亦称宰予“利口辩辞”,但“利口辩辞”难说就是“巧言令色”之“巧言”也。“巧言令色”是为了讨人喜欢的,“利口辩辞”则多讨人嫌。世间有一种“刀子嘴、豆腐心”之人,往往也讨人一时之嫌,但“利口辩辞”也未必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后者多半有口无心,而宰予却自有一种聪明。“三年之丧”是古礼,夫子亦绍述之,在当时礼坏乐崩的情形下对此提出质疑的大有人在,宰予亦居其一。且看宰予之“利口辩辞”:“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此处便见宰予之“聪明”。“三年之丧”本是“礼”之形式的一种体现,宰予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行“三年之丧”适足以使“礼”、“乐”崩坏。确乎能言善辩。实则此能言善辩也不一定出于有心――非要主张什么或反对什么,往往也只是讨个口彩。夫子尝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于是乎宰予一日问曰“仁者虽告之曰u2018井有仁焉u2019,其从之也?”夫子答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读书至此,每尝窃窃然笑,“逝”与“陷”、“欺”与“罔”之意义的差别虽至今不甚了了,但宰予施施然、夫子忿忿然之神态则清晰可见。弟子如此,夫子何诛?况夫子本身就是“讷于言”的,此上所言两事夫子与宰予的正面交锋并没有真正地进行。如三年之丧,夫子只是反问宰予,不服三年之丧“于汝安乎”?宰予答以“安”,夫子喃喃曰“汝安则为之”。宰予得意而去,夫子痛心曰“予之不仁也!”宰予究竟心安与否也不得而知,只是嘴上绝不输与人。再如“井有仁焉”,夫子答以“何为其然也”,既是在说仁者怎么会入井而从仁呢!更是在感慨宰予你怎么能这样说话呢!夫子或曾于与宰我辩论处吃过苦头,也未可知?以上两事有其不好辩之处,另有一事似为可以辩而不辩的:“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u2018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u2019子闻之曰:u2018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u2019”“使民战栗”之说吾不知其是否,依宰予之性情,八成是杜撰的。是与非虽不好说,起码可以一辩,朱子即曾辩之:“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战栗,恐惧貌。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岂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会其说与?”夫子则只是说“既往不咎”――哪怕实有其事,既已过去,也不该苛责。观此师弟间的对话,总让我想起一句话: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非徒夫子于宰予有如是之遭遇,庄子于惠施亦有如是之遭遇,但庄子不够木讷,不免多言。如有名的“鱼之乐”之辩即是如此:惠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施:“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u2018汝安知鱼之乐u2019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从“辩”上说,惠施可谓“全矣!”,庄子最后的答语之前半句于“辩”上多少有些牵强,唯“我知之濠上也”得之,然已无关于辩也。说远了,回到宰予的身上。既讲宰予,都希望听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据郑玄,宰予是鲁人。此其来源也。
结局
后来怎么样了呢?《史记》中给他安排了一个很糟糕的结局:“宰我为临�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前人已考知其非,不赘。《孔子家语》也给宰予安排了一个不光彩的结局,大概是说宰予听了夫子“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这一段议论,吓跑了,不敢再见夫子了。此前尚有很多诗化的东西,可说可不说。史迁之误、《家语》之诗化,自源于对宰予之偏见,亦有替夫子抱不平的意思。夫子倒不见得对宰予有很深的不平,曾于回忆中感慨地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此诸弟子均有“一技之长”,于宰予也未曾忘怀。写七十二贤而以宰予始,颇不伦类,余亦不知孰为七十二贤也。偶然的机缘听到一个故事,讲的是七十二贤人的典故来源:夫子与众弟子被困于陈、蔡,粮食都没了,只剩下一些盐,众弟子只好喝盐水充饥,夫子打趣说:“我的弟子都成了咸人了。”典出于此也。“贤人”既以喝过盐水为标准,宰予既曾从夫子于陈、蔡,自然也是喝过盐水的了,的然为一贤人也。
人物评论
朽木不可雕
前不久热映的影片《孔子》,使孔门的许多弟子跟着孔子一起出头露面,在银幕上大大地风光了一把。但在主要角色中,却没有宰予这个人。
在孔子为班主任的这个班级里,宰予,也叫宰我,是个差生。宰我使孔老师不满意的一条,就是好大白天睡觉。拿今天的话说,大概是经常午睡时间过了头,上课迟到。或者虽然坐在课堂上了,还断不了打个瞌睡。圣人为此发过脾气,说出过很重的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特别这句“朽木不可雕也”,就成了此后数千年来,所有的师长前辈用来责备年轻人没出息的惯用语。
圣人的话,必是至理名言,从此给宰予定了性,成为一段朽木,一截粪土之墙,几千年来也得不到平反,想想也真是冤。也曾有人为他打抱不平的,汉代的刘向在《论衡》中,就责问过孔夫子:“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刘向还说“孔子作《春秋》,不贬小以大。”那么在宰予昼寝这个小问题上,你老人家“以大恶细,文语相违,服人如何?”但孔子何许人也,刘向反驳也不起作用,予就这样成为千古以来的负面典型。
三年之丧
宰予(前522-前458),春秋鲁国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予这个人,《史记》称其“利口辩词”,看来他是个好学深思,擅长论辩,敢于质疑,敢于提问的学生。拿北京话来说,是个有点儿爱抬个杠的主儿。因此,他成为孔门弟子中唯一对孔子学说表示不同见解的人。最为流传的例子,就是“三年之丧”的看法了。
一次,宰我和孔夫子辩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他认为父母死后,服丧三年的时间太长,一年就足够了。使一个人守在父母的坟上孤哀苫块,和整个社会生活脱节三年之久,简直是没有道理的。大家知道,孔子在维护道德纲常、规矩章法方面,绝对是很形而上学的。宰予发难,也是对老人家“无改先人之道”绝对化的一次思想上的反叛和行动上的不买账。老先生拿他这位勇敢的不那么毕恭毕敬的弟子没办法,只得无力地反问他:“父母死后不满三年,便吃那稻米饭,穿那绸缎衣,你能心安吗?”
宰予有点反潮流精神,自信而又坦然地回答:“我为什么不心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