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武宗击败蒙古小王子一事,为何感觉史书不怎么记载?
蒙古,小王子,大捷明武宗击败蒙古小王子一事,为何感觉史书不怎么记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武宗击败蒙古小王子一事,为何感觉史书不怎么记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武宗亲自指挥的战胜蒙古小王子达延汗的“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奇怪的战争。为什么说这场战争很奇怪呢?
(明武宗画像)
这场大战,明军参战兵力有五万余人,蒙古小王子参战的兵力也有四五万人,双方的兵力加起来,至少有十来万人。这场战争最后以蒙古小王子败退结束。按照《明史·鞑靼列传》记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也就是说,这场大战给予了蒙古沉重的打击,此后蒙古人虽然还是会按照惯例,每年都会到边关抄掠,但也就是抢一点东西就赶紧逃走,不敢往内地走得太远。
而且按照《蒙古黄金史》的记载,这个蒙古小王子达延汗,在蒙古历史上可是个了不起的人,他6岁即位,在位38年,16岁亲政以后,就东征西伐,先后征服了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部落,统一漠南蒙古,被称为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而且,按照《蒙古黄金史》的记载,达延汗恰好也就是在与明朝交战的这一年去世的,去世时44岁。去世后,统一的漠南蒙古再一次分裂。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说明,达延汗的去世,是否与应州战败有关。但是,本来他还能活蹦乱跳,指挥部队长途奔袭,攻打明朝,突然就去世了,肯定与这场战争不无关系。
可以这么说,明武宗指挥的这场应州大捷,不仅仅让蒙古人从此不敢轻易进犯明朝边关,而且还及时阻止了蒙古统一的进程,避免了蒙古草原上第二个成吉思汗的崛起,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达延汗画像)
既然这场“应州大捷”参战人数这么多,战斗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战斗所产生的影响那么深远,为什么史书上对这次大捷的记载,会如此奇怪呢?
说史书对这次大捷的记载很奇怪,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明史·武宗本纪》记载比较简略。就一句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二是《明史·鞑靼列传》的记载充满戏说的味道。“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这段记录,有过程,有结果,但满满都是戏说的意味。
三是《明实录·武宗实录》对战果的记载耐人寻味。其中对战果有一个详细的说明:“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一场十万人参与的大战,战了五日,竟然只有几十个人的死亡。这仿佛打的不是冷兵器时代的肉搏战,而是现代的高科技战争。
(应州大捷)
那么,为什么正史会有这么奇怪的记录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其一,史书把明武宗定性为荒唐皇帝。所谓盖棺论定,古代皇帝去世后,史官一般都会着手写这个皇帝的“实录”。在写“实录”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他定个性。从为尊者讳的角度出发,一般都不会把皇帝写得很惨。但是明武宗是个例外。一来,他在世的时候,说话行事都与大臣们格格不入。包括应州之战,大臣们本来就是反对他亲自带兵参战的,他却一定要去。所以就算战胜了,写史书的大臣们也对他这场大战不以为然。二来,明武宗去世后,朱厚熜继位。朱厚熜在“大礼议”中就表现出来了,他不把明武宗放在眼里。所以肯定就默许史官们那样轻描淡写地写。
其二,应州大捷的时候没有文官在场。因为文官们都坚决反对明武宗亲自率军指挥作战,因此明武宗一赌气,一个文官也不带在身边。后来战争打赢以后,明武宗回去向文官们讲这件事。但是文官们都不相信,觉得他在吹牛。但是又不敢明说他在吹牛,所以才写了个很荒唐的数据,通过“微言大义”,表明文官们的态度。但文官们没想到的是,这个记载一下暴露了他们的无知。一场十多万人参加的大战,残杀五天,怎么可能才死十几个人!
其三,清人贬低明朝皇帝的一贯做法。《明史》是清人编写的。清人在编写《明史》的时候,本来对明朝皇帝就很不公允。现在他们得到的明朝史料《明实录》就已经对明武宗不公允了,所以乐得在原先史料上,进一步戏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谓的明武宗击败蒙古小王子一事,也称“应州大捷”,这在《明史·武宗本纪》中只有寥寥一段:
“(正德十二年冬十月)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从这里我们丝毫看不出明武宗大胜蒙古小王子。
蒙古小王子在正德朝屡次犯边,成为边患,这在《明史》中多次记载道。
《明史纪事本末》中,对于所谓的“应州大捷”,基本和《明史》类同:
“九月,上幸大同,猎阳和诸城。上时独乘一马,卤簿侍从皆不及。二十七日,方猎,天雨冰雹,军士有死者。是夜,又有星陨之异。明日,驾赴大同,北寇数万骑犯阳和,掠应州,上命诸将击之,引去。”
在《明史·江彬传》中对于明武宗亲征小王子的记载显得详细点:
“十二年八月,急装微服出幸昌平,至居庸关,为御史张钦所遮,乃还。数日,复夜出……未几,幸阳和。迤北五万骑入寇,诸将王勋等力战。至应州,寇引去。斩首十六级,官军死数百人,以捷闻京师。帝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又自称镇国公,所驻跸称军门。”
这里提到明武宗以死亡“数百人”的代价取得“斩首十六级”的战绩,实在是得不偿失。
但是正德皇帝却十分高兴,“以捷闻京师”,成为著名的“应州大捷”。此后更是自封威武大将军,搞一套大将军的自嗨。
正史一般都是严肃的,在史学家眼中,所谓的应州大捷不过是明武宗胡来行为,更是奸臣江彬的蓄意诱导所致,所以正史自然不断对此大书特书,在《江彬传》中提起此事,也是为了突出江彬的奸佞。
但是在一些民间记载中,对于此事则乐于书写。有记载说,明武宗亲临前线同敌人战斗,据说还亲手斩敌一人,他自己也差点“乘舆几陷”。
“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明史》在最后的“赞”中是这样说的,这也是史家对他御驾亲征,对于应州一战的看法。
上一篇:这个世界最享受的事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