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郑敏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诗人,诗集,哲学郑敏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郑敏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1948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
郑敏 - 作家简介
郑敏生于1920年,祖父王又典是前清颇有名气的碧栖词人,母亲读过私塾,聪慧好学,有文学的天赋,常坐着给她念古词。或是因基因的遗传,郑敏从小学到中学一直爱好文学。中学毕业,她考上西南联大。在决定读何种专业的最后一分钟,她却毅然填写了“哲学系”。在西南联大,她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听郑昕讲康德,听汤用彤讲魏晋玄学。她也听闻一多讲楚辞,听冯至讲德国文学,还听沈从文讲中国小说史。她挺欣赏沈从文乡土小说中那浓郁的湘西气息,却因他乡土口音太重,收获不多。郑敏记得,她回国后,还见过沈从文。一次西南联大的校友、诗人袁可嘉请她去家里吃饭,巧遇沈从文。席间沈从文当着郑敏的面发问,你们记得有个写诗的郑敏现在到哪里去了呢?郑敏心中窃笑,沈从文只记得在他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上频频发表诗歌的郑敏,却不记得郑敏还当过他的学生哪。因为有了西南联大哲学兼文学的熏陶,在四十年代的诗人中,郑敏的诗显然别出机杼,她是一个思考型诗人,她将哲学的思辨与感性的诗情融为一体。
1955年学成归国的郑敏,随身带回了她的《诗集》,因为她异常珍视这部处女著。然而在“文革”中,写诗成了诗人的罪状。在一阵阵口号喧嚣的白天过后,她独自在自己的斗室,借着降临的夜幕,悄悄地将手头惟一庋藏的一部《诗集》付之一炬。她悲哀地想,此生再也不可能写诗了,中国再也不需要诗歌了。那个年代,华夏大地有多少稀有善本、文物、古建筑,都在顷刻间化为灰烬。往事不堪回首。眼下当她亲睹暌违多年的旧著,提笔为我签名时,真可谓感慨系之啊!
抗战胜利后,诗人辛笛、曹辛之、唐祈、唐�、陈敬容在上海新编一本诗刊《中国新诗》,又邀时在北平的袁可嘉、杜运燮、穆旦、郑敏一起加盟,其实他们只是投稿关系,彼此并不都认识。到了七十年代的末年,由辛之发出邀请,昔日的九位诗友才得以在京华相聚相识。辛之提议每人各选一组四十年代的诗作,出一本合集,书名就定作《九叶集》。此书于八十年代初出版,成为我国新诗觉醒的先声,其时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诗坛新秀也冲破传统藩篱,推动诗歌以崭新的容姿,登上新时期的文坛。
就在九诗人在京聚会的当晚,郑敏在回家的路上,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默默构思,以腹稿的形式写下了搁笔四十年后的第一首诗:《诗啊,我又找到你》。此后便一发不可收,几年中相继写出二百多首新作,出版了《郑敏诗集》、《心象》、《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等十余部诗集与理论专著,形成了她人生中第二个诗歌创作与理论的高峰。
“九叶”诗人中,除袁可嘉移居海外,在国内的八位近年一叶叶折枝凋零,健在者惟存郑敏一人。
郑敏 - 人生观
从建国初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直到“三中全会”以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友人的鼓励下又写起了新诗,出版诗集《心象》、《寻觅集》和诗学专著《诗与哲学是近邻》,十四行体组诗《诗人与死》是受其诗友唐祈之死的触动写成,是她早年对生死问题进行哲理思索的延续。全诗借唐祈的死来关注和思考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我们都是火烈鸟/终生踩着赤色的火焰/穿过地狱,烧断了天桥/没有发出失去身份的呻吟/然而我们羡慕火烈鸟/在草丛中找到甘甜的清水/在草丛上有无边的天空邈邈/它们会突然起飞/鲜红的细脚后垂。”诗一发表即引来好评,说“这组诗没有过多的哀婉和温情,整饬的十四行恰如死亡行进本身一样,严厉、冷静、必然,但暗中却布满了愤怒、悲伤、叹息、诅咒,种种情感的旋涡和潜流”。可见,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诗性哲理观照,是建立在她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基础之上的,而决非哲理的直陈,真正实现了知性生命化的诗学追求。郑敏受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影响,总是从日常事物引发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并将其凝定于静态而又灵动的意境里,形成一种独特的哲学境界。郑敏的诗歌主题仍然是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但表现得更加厚重、有深度、有历史感。诗人能够在普通的意象上进行广泛的联想,进入悠远的哲思空间带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哲思。那首深得里尔克真髓的《金黄的稻束》就是这样的杰作。诗人由眼前“金黄的稻束”想到“无数个疲倦的母亲”,由此主题开始升华,结尾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诗人在诗歌中揭示了“稻束”和“疲倦的母亲”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根基,她们低头静默的姿态,将是一道永恒的风景线,使人在不动声色的文字中,让人感觉到了厚重的力量。郑敏还有许多诗篇,从哲学层面上来抒写对生命及其本质的理解,颇具哲学的思辨气息,尤其是对生与死这一对永恒的哲学命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时代与死》中,“倘若恨正是为了爱,/侮辱是光荣的原因,/‘死’也就是最高潮的‘生’”,诗人对死亡看得非常达观,不必惧怕,因为“死”是最高潮的“生”。在《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中,“只有当痛苦深深浸透了身体/灵魂才能燃烧,吐出光和力”。这就是诗人理解的生命存在。郑敏的哲思世界在引人深思的同时还能给人以力量,一种去燃烧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