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书论”浩如烟海,你认为哪些可以为当代书法学习提供帮助?
书论,书法,草书古代“书论”浩如烟海,你认为哪些可以为当代书法学习提供帮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代“书论”浩如烟海,你认为哪些可以为当代书法学习提供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关于书法的经典论著浩若繁星,且各有特色。那么我们怎么从中选择学习呢?我觉得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成体系的、被大众所认可的就可以!
给大家推荐孙过庭的《书谱》。《书谱》一书概括了篆、隶、今草、章草等多种书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具体要求:“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并揭示了各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认为学习楷、草也应从其它各体中吸取营养,以致“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其次,以“执、使、转、用”四字概述了书法技巧原理上的核心问题:“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所谓执,即执笔,有执得深、浅、长短之分;所谓使,即运笔,有左、右、提、按之类。所谓转,即运笔中的萦纡回绕,曲折呼应;所谓用,即用点画来结字,有向背相让等。揭示了书法入门的要领。再者,分析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等和谐与变化、守法与创新的关系,又提出了“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凛”与“温”相济,“鼓”与“和”互补,以取得刚柔结合,枯润并举的艺术效果。凡此种种,都充满了艺术辩证法。
《书谱》还提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以及“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过程,道出了学习书法“由平至险,再由险至平”的三个阶段。在这里书谱间接给我们回答了很多书法爱好者的问题,比如我不想学楷书,想直接学草书可以吗?
此外,孙过庭认识到: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故撰是书,“窥其根源,析其枝派”。于运笔之道详加阐述,因此,后人亦有称之为“运笔论”的。可见,《书谱》一书也是是一部囊括了书法技巧理论的著作。
孙过庭,浙江杭州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谱》从古至今无不被书法研习者视为精典,是一部无论初学还是已窥奥妙的达人都值得一读的好书!
另外,袁昂的《古今书评》,项穆的《书法雅言》,王羲之的《书论》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读的佳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论确实是浩如烟海,然学习书法的人需要谨慎。
我不提倡学习书法的人过早地接触书论。因为古人的书论也有良莠之分,书法认知不高的人盲目大量地接触书论,得到的结局往往是疑惑不解,无所适从!
比如康有为的书论就很害人,自己本身对书法的认知不高,仗着多看些书,枉自评书论道,结果是,读他的书论者很容易会不如歧途。
我推荐的书论是孙过庭的《书谱》,很朴实,很实用!不过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成熟,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也伴随着发展完善,真的和问题中说的一样“浩如烟海”。
每个有记载的历史时代几乎都有代表性的书论,而且这些书论都是先人经验心得的精髓,所以对我们学习书法很有指导意义。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如赵壹的《非草书》、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 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尚韵”书风形成,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不仅书论传世较多,而且覆盖的方面也广泛。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 、《笔势论》等,王僧虏的《书赋》、《论书》 、《笔意赞》 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这一时期,应该是书家、书论整体数量是历史上最多的。如智永的《永字八法》、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等。尤其是张怀瓘的书法理论《书议》、《书断》 、《文字《论用笔十法》等很成体系。
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的一个时期。由于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碑学日渐兴盛。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阐发,对碑学理论的探讨丰富起来。如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包世臣的《艺舟双揖》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
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样笼统的看这些书论,似乎对学习的意义还不够具体,从内容上去分开应该会更有帮助。
一、关于“用笔”的书论。在诸如李斯《用笔法》、欧阳询《用笔论》、张怀瓘《书断》、姜夒《续书谱》、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著论中都有阐述。比较经典的如王羲之《书论》“夫书字贵平整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蔡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一段被广泛地应用学习,经典中的经典。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