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托尔斯泰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托尔斯泰,他的,俄国托尔斯泰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虽然,托尔斯泰接触老子是比较晚的,那是在已创作出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一篇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
一段时间,他开始与贫穷、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当然,直到《忏悔录》写完几年,托尔斯泰仍没能从困惑中走出,人生的探求仍在继续。
就在这时,托尔斯泰遇见了老子。有明确记录的时间是1884年。在当年3月6日,他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3月9日:“读了一点关于中国的东西,骑马在城里转了转。除我以外,人人都在工作……我洗了澡,读老子。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
由此看来,托尔斯泰接触老子的时间还应当略略靠前一点。因为不可能还没阅读就开始要翻译它。托尔斯泰阅读的老子《道德经》,是1841年巴黎出版的法文译本。后来,他与波波夫一起,将《道德经》翻译成俄文。这项工作甚至激起了托尔斯泰写一本介绍中国哲理,尤其是探讨人性善恶问题的书的愿望。
就在1884年,托尔斯泰刚接触中国先哲不久,他写了一篇近乎提纲的文章《中国的贤哲》。文章分了三个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学》”,“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
在托尔斯泰眼中和笔下,老子是很难表述的,所以在前引的日记里有“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这样的句子。在《中国的贤哲》中,有关“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一节,托尔斯泰不得不完全借助老子。他摘译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若干原文,而自己未发议论或引申,似乎老子本身就可以自然说明问题一般。
当然,老子还是对托尔斯泰的处世思想产生了影响。1884年3月10日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一早起身,收拾了房间。安德留沙打翻了墨水瓶。我于是责备他。我脸上的表情一定是恶狠狠的……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托尔斯泰与中国圣哲老子,真可谓时距千年,相隔万里,与老子的相遇,为其对人生的思考增加了一个参照系统,并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尽管误读不可避免,但在人类精神活动里,这种交触现象,却是值得我们认识和探究的。
托尔斯泰与孔子
在传统文化经典中,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孔子。托尔斯泰不懂中文,何以能够研究孔子呢?原来他是从读英译本的《四书》开始的。英国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一译莱格,1814一 1877)翻译了《四书》《五经》,分成28卷于1861一1886年间陆续出版,在西方广为流传。这些书也流入俄国。英译本总名为《中国经典》。译者理雅各原为伦敦布道会派驻马六甲任英华书院院长(1839),后于1843一1873年长驻香港,返英国后就在牛津大学执教,开汉文讲座。由于译者的名声,其译本的影响也大。而俄国人一包括托翁一竟然不知道早在此前,1870年的时候,他们国内已拥有自己的俄译本《大学》和《中庸》,那是由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列昂季耶夫译出,在彼得堡出版的,可惜没有传开。托翁读的却是英译本,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孔子、孟子的著作。1882年6月他曾致信文学评论家斯特拉霍夫(当时任彼得堡图书馆员,也是帮托翁寻检书籍的一位助手),感谢后者给他寄去孔子的书,不久他便着手研读了。
续年他在书信和日记中多次写下读后感。2月末,他写信给好友切尔特科夫说:“我坐在家里,发着高烧,得了重感冒,第二天读孔子,很难想象,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看到这一学说有时竟达到基督学说的高度,你会感到快慰。’3月27日又在日记里提到“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②到了3月30日,他在日记中更表示:‘应该使这一学说成为公共财富。’,③ 托翁研究孔子的成果,一是在1884年写出了《论孔子的著作》、《论<大学>》等文章。一是摘编了孔子的语录,后来该书于1904年由“媒介”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孔子生平及其学说》,并附有托翁写的《中国学说述评》一文,系由布朗热据托翁的草稿整理而成的。因而以后再出的版本中也有以《列夫・托尔斯泰阐明的孔子学说》为该文题目的。托翁在《论孔子的学说》一文中写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他们有四亿五千万,几乎是俄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的总数的一倍以上。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好战。中国人是庄稼汉。他们的皇帝自己也种田。因此,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著作给了他对中国多么好的印象。 同时,托尔斯泰身上具有的人道主义,也使他能很快同孔子的学说相呼应,进而用“仁者爱人”这样的思想去规范自己和要求他人。在行动中则是以身作则,厉行“平民化”,并且用作品和各种形式的公开言论去谴责沙皇专制制度压榨人民、残酷对待下层人的丑行,暴露俄国官吏和社会的黑暗,达到为民众的疾苦呼吁的目的。因此,可以说托尔斯泰研究孔子的积极结果,是加深了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博爱、“爱人”的思想原则出发,更加关怀下层民众。
托尔斯泰与墨子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对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印象极佳,他曾经多次用文字表达对中国的热爱与尊敬。在1905年12月4日写给我国留学俄国的学生张庆桐的复信中就这样写道: “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曾经有好几次同日本人见过而,但从没有一次同中国人见过而,也没有发生过联系,而这正是我一向非常想望的;因为很久以来,我就相当熟悉(当然,大概是非常不完全的。这对一于一个欧洲人是常有的情况)中国的宗教学说和哲学;更不用说孔子、孟子、老子和他们著作的注疏了。遭到孟子驳斥的墨翟学说,尤其令我敬佩。我对于中国人民经常怀有深厚的尊敬,很大程度上由于可怕的日俄战争诸种事件而更为强烈了。”,⑥ 那么,托翁为什么会对墨子特别感到敬佩呢?原来他在晚年的思想探索中一直醉心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英译本的《四书》《五经》里读遍了诸子百家的言论,着重在孔、孟和老子,但也寄情于墨子。据戈宝权先生统计,托尔斯泰当时阅读过的有关中国的专著和译本就有三十二种之多。关于托尔斯泰研读墨子的情况和体会,其书信和日记中有多次提及,最为集中的是他在 1893年n月5日写给好友切尔特科夫的信。他在信中写道:“开始读墨子”,接着又说:“我重新阅读了老子,现在开始阅读理雅各(按,英国汉学家,所译《四书》、《五经》合为《中国经典》英译本,共28卷,在欧洲广为流传)书中包括墨翟的一卷,我想写一本关于中国智慧的书,特别是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问题的讨论……④。
上一篇:前原友纪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