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特吕弗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法国,雨果,爱情特吕弗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全名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年2月6日生于巴黎,法国男演员、编剧、导演及制片人。1955年,特吕弗出演了他第一部电影《牧羊犬的攻击》。1959年,凭借自编自导的《四百下( Les Quatre cents coups)》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并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1973年执导的《日以继夜》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1年凭《最后一班地铁》获得法国凯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本等十项大奖。同年,获得意大利电影大卫奖卢奇诺·维斯康蒂奖。1984年10月21日,在巴黎去世。代表作品有:《四百击》、《朱尔与吉姆》、《日以继夜》、《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一班地铁》、《隔墙花》等。
,成长故事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生于巴黎。母亲珍妮·德·蒙特法兰(Janine de Montferrand)是贵族后
裔。父亲罗兰·特吕弗(Roland Truffaut)虽然给了小弗朗索瓦以姓氏,却不是他的生身之父。特吕弗曾于1968年找到亲生父亲的住所,却只是从大门口远远地望了一眼。
幼年的特吕弗在一群老奶奶与看护人之间被传来送去。尽管他外婆为他提供了某种“母爱”的经验,也引起了他对书籍的终生兴趣,外婆于1942年去世后,他就只好回到父母身边。身为影响世界影坛的巨擎,幼年时就读的却是商科学校。1950年,18岁的特吕弗参了军,后因开小差而铃铛入狱。他母亲几乎不能容忍他,父亲倒是和蔼可亲,只是在家里没有地位,而且过份忙于工作。对母爱的热烈渴望、对父亲的强烈寻求,这些情感动机构成了特吕弗大部分创作的源泉。
演艺经历
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在整个少年时代里,他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是电影导演之中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在他的屋子里,悬挂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尔扎克的--这个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法国作家,很长时间都在从精神上激励少年特吕弗,去投身文化事业。
15岁的时候,特吕弗就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人,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这可以说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他后来辉煌的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个俱乐部里,他和伙伴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电影的氛围,纠结了一批热爱电影的死党。
那段时间,对他影响最大、促使他走向电影事业的引路人,当属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他找到了他,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教诲。巴赞对他的电影观和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巴赞的具体指导下,特吕弗一步步走向了电影的迷人领域。
1953年,21岁的特吕弗进入了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工作,这个职位主要是拍摄一些关于法国农业的科教纪录片,显然使他无法满意,很快他就辞掉工作,在《电影手册》杂志和《艺术》担任了编辑,这期间,写了大量的电影评论,成为了当时法国著名的电影评论家。特吕弗是少数从电影评论家转向电影导演,并且取得了成功的人。要知道,一个美食家有时候并不见得是一个好厨师的。
这期间,他撰写了理论文章《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被让.吕克.戈达尔、阿仑.雷乃等所推崇。但是,这个时候,特吕弗显然不愿意只是做一个电影评论家了。
1957年,他发表了电影评论《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之后就去了意大利,跟着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开始学习电影导演技术,于1959年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获得了成功。这部影片讲述了少年安东尼的成长故事,他在学校和父母之间游走,进行很多生活尝试和各种冒险。
1979年,他在影片《爱情长跑》之中,又插进来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镜头,暗示同一个电影主人公历时性的成长过程。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此后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几乎每一年都要导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导演了23部影片。期间,他还做了一项文字工作:因为崇拜希区柯克,他后来到美国专访了希区柯克,出版了访谈集《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意艺术》一书。
1960年,他导演了影片《枪击钢琴师》,这部影片通过一个钢琴师的人生遭遇,讲述了他在爱情和一桩谋杀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吕弗式的电影,黑白片的色调描绘了幽雅感伤的巴黎生活和记忆。
1963年,他导演了影片《柔肤》,讲述了一个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后来因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毁灭的故事。特吕弗显示了他对人类感情、尤其是爱情关系的准确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对人类常常越过藩篱去寻找新鲜感情的冲动,以及这种冲动所带来的后果和痛苦,都进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讨。
1967年,他导演了影片《黑衣新娘》,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个为了爱情而疯狂报复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结婚的时候,新郎却死在了她的怀里--他被枪杀了。于是她就在随后展开了对五个凶手的报复,影片相当惊险和激烈。但是因为这是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区柯克的影片风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编自一个美国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对白都是英语,并不是特吕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员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显老,整个影片没有什么看点。
1975年,他执导的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讲述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被爱的疯狂所毁灭的故事,探讨了爱情与人生的复杂关系。
1980年,他又执导了影片《最后的一班地铁》,展现了巴黎在二次世界大战沦陷期间的一个爱情故事。影片的主演都是法国首屈一指的演员,女主角是被称为"欧洲第一夫人"的德芙诺,她的精湛演技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扮演了一个在两个男人之间游移的女艺术家,结尾是她牵着两个男人的手,向戏中的观众以及戏外的二战结束而谢幕,有着双重的意味。
1981年他导演了影片《隔墙花》,它讲述了一个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过去的恋人,这个恋人刚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后,两个人发生了无可阻挡的旧情复发,这样一个激情故事很难有什么好结果--最后女人开枪杀了男友后自杀身亡。芬妮。阿尔丹扮演了这样一个表面热情温存,而实际上却为了爱的占有而疯狂的女主角。
在特吕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个极端的处境,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对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生动的把握。而特吕弗也特别的擅长发掘法国女演员的长处,像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演员德芙诺、伊莎贝拉.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弗朗索瓦.多莱亚、芬妮.阿尔丹等等,都和他有着愉快的合作,他在银幕上呈现了她们--这些可以说是法国乃至欧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们的风采。
上一篇:黄阿丽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