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水浒传》中,你认为造成杨志运气不好的根源是什么?
生辰,梁山,中书《水浒传》中,你认为造成杨志运气不好的根源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面对底下人的疑问,要么你好好给人家解释一下,要么就只管命令别说别的,可杨志他偏不,张口就骂啊:
“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
对待两个虞侯这还算客气的,对待剩余的军汉们,则更加严厉:
“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
三、
这种催促行走的方式,挑担又挨骂挨打的军汉咱不提,连只拎着包袱的虞侯都喘不过气,换谁谁能受得了?
我(杨角风)也曾在一家生产制造企业当过十来年的中层领导,很多时候,员工们并不是怕累,只是怕受了累,还得不到好!
毕竟,大家都是打工的,凭什么要受你这窝囊气,只因为你官大一点吗?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肯定要给基层员工说好话啊,比如跟下面人讲:现在任务重,时间紧,只要挺过了这段时间,到时候大家好好放松一下,奖金大大的。
大家看在钱的份上,也就咬咬牙挺过去了,毕竟管人,不能只举着大棒,胡萝卜其实更管用。事实上,这群军汉们也是一样的想法,但凡杨志跟他们说句好听的话。比如大家现在辛苦一下,等到了东京,兄弟们好好撮一顿,好吃好喝还有银子拿,大家也就没那么多事了。
事实上,人家老都管就是这样办事的,这也是为什么押运生辰纲的途中,军汉们更听他的原因所在,他就劝慰大家:
“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
人家军汉们听了这话,能不感激老都管吗,到时候更是怨恨杨志,所以人家自己都说了:
“若是似老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
到最后被杨志逼得实在没办法了,军汉们也抱怨:
“提辖,我们挑着百十斤担子,须不比你空手走的。 你端的不把人当人!”
四、
换我们自己,我们也不愿意跟着这样的领导办事啊,功劳都是你的,坏事都是我的,动不动还挨打受骂:
“杨志骂道:‘这畜生不怄死俺!只是打便了!’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
说到底,还是杨志想独吞功劳,故意把困难说得严重,故意乔装打扮走小路,以表明自己的决策是多么英明。
这一点上,他跟武松简直没得比,当年武松在阳谷县都头位置上,也替县令运送过一批金银。虽然没有十万贯那么多,但也不是小数目,毕竟是县令用来买官用的银两。
人家武松轻轻松松,一句怨言都没有,把东西装车上,一行五人,轻轻松松就直奔东京,差事办得干净利索。
其实,越伪装,就越漏洞百出,谁见过穷苦人家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行走的?况且打头的四个人,还啥都不带,其中一个还拿着藤条对剩余十一人连打带骂的?
而且你走就正常走嘛,天气这么热,当然是趁凉走路,天气热了就找个树荫歇着才是。事实上,一行人,除了杨志以外,其他人都这么想的,可惜杨志偏不,越热越走,凉快了,反而让休息:
“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起来,都要乘凉起身去。杨志跳起来喝道:‘哪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
最后老都管都看不下去了,对杨志是好言相劝啊:
“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 ”
五、
可惜,杨志还是不听劝,动不动就打就骂,到最后,连打骂都不管用了,这才丢了生辰纲。
但随后杨志的操作,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他醒来之后,一没报官,二没复命,而是跑了……
若是正常人,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做呢?
其实很简单,自己醒过来后,马上拍醒剩下的人,一部分人留下来收拾现场,尤其是晁盖等人丢下的枣子得带走,包括扔掉的酒桶。自己跟着老都管直奔县衙,因县衙力量有限,还得必须迅速派人通知到当地的府衙。
见到地方官,二话不说,先亮身份,汇报紧急情况,把责任往地方官头上推,反正是在你的地面丢的生辰纲,你说咋办吧?
而且目前还没汇报梁中书和蔡太师,若是能赶在六月十四之前追回生辰纲,一切就当没发生。若是不能,我们摊上罪事小,你地方官的乌纱帽能不能保住,就难说了。
若杨志真这样干了,我想,这个案子会很快就能破获,本来也不是难事。在当时人员流动不大的社会,调查几个卖枣子的商贩还是比较容易的,况且他们又住店了。
事实上,后来的案子确实破了,这还是在得到老都管及几个两个虞侯汇报假信息的前提下破的案子。
之所以后来破案用得时间长,一方面是上面委派下来调查,另一方面则是案子水太深。毕竟按照老都管的说法,杨志是伙同贼人劫走的生辰纲,杨志又是梁中书的人,这调查起来必然投鼠忌器,瞻前顾后。
六、
毕竟有些人分析过了,梁中书可能是自己找人劫走的生辰纲,毕竟那是十万贯钱啊,自己舍不得。
这也是地方官并没有费力办案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不知道这个案子水多深。从杨志种种异常行为来看,怎么看,怎么像梁中书自导自演的一场戏,真要破了案,自己会不会弄巧成拙?到时候梁中书和蔡太师会不会下不了台?
这样一犹豫,办案的人再一拖,案子也就迟迟难以解决,连当地的府尹都疑惑不解。按理说,接到梁中书的书信,应该抓紧时间破案才对,结果这几个当官的却每天凑一起理论梁中书的用意。
到底他的行为是做给别人看,还是真的丢了生辰纲,关键是整个押运的过程怎么就这么另类,这么邪门呢?放着大路不走,非走小路,放着车马不用,非要人挑,凉快时不走,越热越走,最后杨志这个梁中书心腹,还跑了?
“且说济州府尹,自从受了北京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札付,每日理论不下。”
事实上,办案的人,甚至都没到作案现场看一看,也没到附近的旅馆查一下最近登记的人员,不然的话,案子一下子就破了。
而这一切,都怪杨志不按套路出牌,他这一跑,就算没罪,也成有罪的了。况且他又得罪了老都管和其他军汉,难道他们自己讲是因为自己不听杨志的话,才导致的生辰纲被劫?
七、
就算梁中书再信他,见其他十四人都回来复命,反而最受重视的杨志跑没影了,他都会纳闷儿到怀疑人生!
那么杨志为什么会跑路呢,况且跑了也就罢了,竟然萌生了自杀的想法,这又是为何?
其实,在杨志被高俅赶出府门之后,他就已经生无可恋了,毕竟他一心想恢复祖上的荣光。后来遇到了牛二,他之所以没跑,也是这个原因,直接躺平了。
直到遇到了梁中书,才让他改变了主意,可惜他越想握住的东西,恰恰就越握不住,越想办成送生辰纲的事,偏偏就没办成。
这已经不是认罪不认罪的问题,而是还要不要继续活着的问题,毕竟他早已没有脸面再去面对梁中书了。
上一篇:奥特之母有哪些辉煌的历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