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和氏璧为什么能加工成玉玺,是和氏璧很厚还是玉玺很扁?
和氏璧,玉玺,国玺和氏璧为什么能加工成玉玺,是和氏璧很厚还是玉玺很扁?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和氏璧为什么能加工成玉玺,是和氏璧很厚还是玉玺很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壁是一器形名称,中缺而外元之器,可小可大,战国合氏壁谁也没见过,如大当然可做玺,而且不只做一玺。这是一疑案,但愿在始皇帝墓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玉玺很扁。
在杭州,有个中国印学博物馆,其中的藏品可能大大出乎那些受影视剧影响的人的意料。中国古代的印,大多很小,玺章也比较薄。
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玉玺,实际上都是后世发展出的形态。排除各类艺术作品臆测的干扰,从印学发展的角度来说,真实的玺章远没有目前看到的这些玺章这么厚重。
真正的和氏璧加工成的传国玉玺,应与图上的情况类似,很扁,甚至比图上还扁一些,而和氏璧又有一定厚度,因此可以进行加工制作。
真正的传国玉玺,也绝对不可能有龙形之类。中国人虽很早就有龙图腾的崇拜,但是把龙上升到帝王阶级专用一直要到汉代中期。和氏璧被加工为玉玺,按传说来讲,最迟不过秦初,因此不可能有龙形。
此外,和氏璧也未必有孔。虽然很多人以为“璧”中间有孔,但那也是汉代以后才形成的观念。在汉代以前,“璧”是美玉的通称,何况《韩非子·解老》里早就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和氏璧本就与其他常见的地摊儿货有所不同,因为它太完美,没人舍得破坏,所以根本没打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和氏璧是翡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知道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人作为一名玉雕从业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猜想。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会不会是指和氏璧雕琢下来,多余的边料再雕成玉玺。原因我们看一下提及传国玉玺的古文
整本《史记》中一次“传国玺”“传国玉玺”都没有出现。最早《汉书》的记载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六记载了两种关于传国玺的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称传国玺为和氏璧雕刻,方四寸,上纽交盘龙,有六面,底面则刻有文字,玺文由李斯撰鸟虫文。又补另一说“《太平御览》又以为蓝田玉所刻”。
再看看和氏璧原文
春秋战国《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可以看出和氏璧未雕琢前,是一块璞玉,也就是我们行话中的赌料,两代楚王的玉人都没看出其中有美玉,说明这赌料风险很大。但最终又剖出和氏璧,间接说明这是一块大料,那雕琢完后必然会有许多边角料剩余。
秦朝一寸2.31cm,四寸就是9.2cm见方,汉代玉壁大多厚度都不超过1cm,而一般诸侯王所用的印,高度也在1.4cm~2.0cm之间,面方2cm左右,由玉壁改为玉玺,厚度根本不够。
那是否有一种可能,传国玉玺为和氏璧同料的边料雕成,也就是和氏玉所雕,后世以讹传讹就变成了和氏璧改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圆环形的,但那时的玉玺不是电视剧中的大的可以砸核桃的那种,秦朝的玺不算太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纸张大规模普及之前,不管是印还是玉玺,都是用来在竹简外面的泥封上盖章的,竹简是一片片1-2厘米宽的竹子,用皮绳编起来,当做信件或者需要封存的文档用的时候,会卷成一圈,把皮绳系好,用泥在打结处封好,再用印盖在泥封上,保证文件的密封性,有时候会用两块木板写信,写好后把有字的一面扣在里面,用绳子捆好,在打结处盖章,所以这种章不需要多大,拇指肚大小即可,因为章大了,泥封就盖不全了!中国功能最多的独孤信章,也只有4.5厘米,8楞26面,刻了十四个官职
上一篇:流行歌是艺术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