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霍达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穆斯林,北京,回族霍达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霍达,女,生于1945年11月26日,回族,北京人,经名法图迈。中国电影编剧,国家一级作家。1961年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6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专毕业后,长期在四机部、北京市园林局、文物局从事外文情报翻译工作,同时坚持业余写作。1976年后,霍达任北京电视制片厂编剧,1981年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一级编剧,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同年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作品数量较多,选材和样式也较广泛。,
霍达 - 人物简介
霍达,女,生于1945年11月26日,回族,北京人,经名法图迈。中国电影编剧,国家一级作家。1961年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6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专毕业后,长期在四机部、北京市园林局、文物局从事外文情报翻译工作,同时坚持业余写作。
霍达的家庭是个珠玉世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读书偏爱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成年后曾师从史学家马非百先生研究中国历史,尤善秦史。1976年后,霍达任北京电视制片厂编剧,1981年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一级编剧,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同年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作品数量较多,选材和样式也较广泛。
霍达 - 写作历程
霍达的家庭是个珠玉世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读书偏爱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成年后曾师从史学家马非百先生研究中国历史,尤攻秦史。六十年代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6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专毕业后,长期在四机部、北京市园林局、文物局从事外文情报翻译工作,同时坚持业余写作,青年时代开始发表作品。1976年后任北京电视制片厂编剧,1981年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一级编剧,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同年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作品数量较多,选材和样式也较广泛。1945年生于北京。回族名法图迈。霍达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文学报特约记者、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编剧。霍达自幼喜爱文学艺术,1961年考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学无所用,不得不改行从事外文技术情报翻译工作。借此,她得以博览古今中外群书,特别是在著名史学家马非百的指导下,深入、系统地研读了大量中国历史特别是秦史的史料,这为她以后历史题材方面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雄厚的基础。
霍达 - 主要著作
粉碎“四人帮”之后,霍达的创作激情和才华得以发挥,她连续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公子扶苏》、《鹊桥仙》、《飘然太白》、《江州司马》、《我不是猎人》、《年轻》、《战斗在北平》等,被先后搬上了电影、电视银幕、屏幕,并出版了《霍达电影剧本选》。其中,《我不是猎人》获全国优秀儿童读物奖,《鹊桥仙》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保姆》获《萌芽》创作荣誉奖。《公子扶苏》(又名《秦皇父子》)一发表便受到文学界、电影界、史学界的重视,被誉为近年来历史题材创作中“难能可贵的”一部电影剧作。
新华社为此向国外播发了以《女作家创作(公子扶苏)剧本》为题的电讯,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投入了拍摄工作。霍达擅长历史题材的创作,并且对于电影文学形式驾轻就熟,但这并未妨碍她在其它题材、体裁上的开掘和发展。近年来,她在致力于电影文学的同时,还创作了中、短篇小说《追日者》、《保姆》、《不要忘记她》、《艺术家的良心》、《“合作家”轶事》、《黑祸》、《马拉松宴会》等等许多篇反映现实的作品以及散文、报告文学、随笔。1988年《长篇小说》分两期连载她所写的反映回族生活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引起了文坛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
霍达是回族作家,但她的创作题材范围却未局限于本民族的生活,而是古今中外,均能撷取,表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今后,她除了继续坚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外,还打算特意创作一些反映回族生活的作品。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回族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回族同胞,将在她的笔下得以表现。
霍达 - 工作经历
霍达自青年时代步入文坛。迄今著有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散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500万字,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其中,1992年创作的长篇小 说《穆斯林的葬礼》于1988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受到评论界重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89―1992年两度全文播出,1990年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北京市建国40周年征文文学优秀文学奖,1991年获中国文学最高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自出版以来畅销不衰,1993年改编为电影剧本《月落玉长河》,由谢铁骊执导,影片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追求雄深博大的气势和冷峻深沉的艺术风格;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红尘》于1988年获第四届(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94年改编为同名电影剧本,由古榕执导,影片受到评论界的好评;报告文学《万家忧乐》于1988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2年获首届全国保护消费者杯个人最高奖,2001年获“3・15”金质奖章;报告文学《国殇》于1988年获首届中国潮报告文学奖,1992年获首届全国卫生题材文学一等奖;报告文学《小巷匹夫》于1988年获火凤凰报告文学奖;电视剧《鹊桥仙》于1980年获首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电影儿童喜剧剧本《我不是猎人》于1982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少年儿童优秀读物奖;电影剧本《龙驹》于1990年获建国四十周年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散文《东山男儿》于1990年获《光明日报》“共和国在我心中”优秀征文奖;散文《烟雨文武庙》和《义冢丰碑》于1997年分别获国务院港澳办和中国报刊副刊研究会“香港百年沧桑话回归”征文一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回归征文”一等奖。 霍达深入香港,历时三载创作的长篇小说《补天裂》,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出,北京和香港两地同时出版,众多报刊转载。1999年被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视电影总局评为建国50周年十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图书和优秀电视剧两个奖项,并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北京市优秀图书奖。此外,代表作尚有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海魂》,大型历史电影剧本(话剧)《秦皇父子》等,作品有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多种文字译本及港、台出版中文繁体字版多部。1999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霍达文集》(六卷本)。�� 多年来,霍达曾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并先后赴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西班牙、毛里塔尼亚、埃及、意大利等十馀国及我国港、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曾应邀出任《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第十八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代表等。其生平成就载入《中华古今女杰谱》、《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电影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英国剑桥版《世界名人录》等大型辞书。�� 霍达是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1999年8月29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另外,她创作的电影剧本有《公子扶苏》、《我为中猎人》等,电视剧剧本《鹊桥仙》由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联合摄制成电视剧,获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剧三等奖。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