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蔡正仁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农历,昆剧,上海蔡正仁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蔡正仁,男,1941年7月2日出生(农历辛巳年6月8日),江苏苏州吴江人。国家一级演员,原上海昆剧团团长。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工小生,师承俞振飞和沈传芷等昆曲名家,同时得到姜妙香、周传瑛等指点。蔡正仁音色宽厚宏亮,表演洒脱大方,能昆能京,唱念俱佳,历有“小俞振飞”之美誉。,
蔡正仁 - 基本介绍
蔡正仁,男,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1941年7月2日出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工小生。师承俞振飞和沈传芷等昆曲名家,同时得到姜妙香、周传瑛等指点。江苏吴江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顾问、上海市政协艺术团副团长、上海市昆剧联谊会会长、上海昆剧团团长。一级演员。主演有《长生殿》中唐明皇、《牡丹亭》中柳梦梅、《撞钟分宫》中崇祯帝、《太白醉写》中李太白、《奇双全》中赵静、《荆权记》中王十朋、《琵琶记》中蔡伯喈、《八阳》中建文帝、《白蛇传》 中许仙、《玉堂春》中王金龙、《连环计》中吕布、《打侄上坟》中陈大官等。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及第五届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奖。曾出访演出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并讲课。蔡正仁音色宽厚宏亮,表演洒脱大方,能昆能京,唱念俱佳,历有“小俞振飞”之美誉。常演剧目有《长生殿》、《见娘》、《亭会》、《惊变埋玉》、《乔醋》、《迎像哭像》、《太白醉写》、《贩马记》、《评雪辨踪》等。
曾获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第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5届上海戏剧白玉兰奖等。历任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昆剧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顾问、上海昆剧联谊会会长等职。
蔡正仁 - 艺术人生
《长生殿》剧照震泽镇上的小戏迷 蔡正仁的父亲是一位戏迷,当蔡正仁还在牙牙学语时,便常随父亲去看戏。吴江震泽是繁华的商业重镇,蔡府家道小康,看戏自是不愁,蔡正仁看的戏也就越来越多:京戏、绍兴戏(越剧)、苏州说书(评弹)、常锡文戏(锡剧)乃至影戏(电影),但唯独没看过昆剧。看戏入迷了也会上瘾,到了七八岁蔡正仁干脆领着弟妹和小伙伴们,在自家厅堂里唱戏作耍,甚至将课本里的故事编成戏文自导自演。高小毕业时,看到报纸刊登的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的“招生启事”,蔡正仁便偷偷请在上海的舅舅寄来招生简章,尽管搞不到有关细则,但他却独自一人乘小火轮到嘉兴,再坐火车到上海应考。当时招生60名,却有6000多人报考。从乡下第一次到大上海,又和那么多城里孩子竞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蔡正仁,就凭着平时学会的一曲《二郎山》、一段“秧歌舞”,考上了昆曲演员班。这是缘份。秘诀就是“三部曲”
昆剧冠生演员蔡正仁有“小俞振飞”之称,学老师的艺术能学到这般境界殊不简单。问蔡正仁有何秘诀,他说是“三部曲”。他跟俞振飞老师,跟了足足二十七年。他说,向俞老师学戏,即“学了再看,看了再演,演了再说”。学了戏后先看老师的表演,然后轮到自己演了,老师再跟你说哪些地方演得不好。这“三部曲”就是陈云所提倡的比较反复,经年累月,才能学到真本事。
能够碰上俞振飞老师,蔡正仁深感此生有幸。他说,学生能否把老师的精湛艺术全部继承过来,师生关系很重要。首先,老师要非常钟爱学生,学生又要非常热爱和尊重老师的艺术,这两点缺一不可。老师与学生,要“心灵相通”。
从最讨厌到一生最爱 “自小特别喜欢看武戏,最讨厌看小生戏,最怕那些又尖又刺耳的唱腔,往往边看边打瞌睡。没想到自己日后竟主攻起小生戏来了。”当年他考入上海戏曲学校后,老师看他文绉绉的,演武生前途不大,便叫他演老生。蔡正仁可乐了,他就跟着郑传鉴老师学老生戏。殊不知学了两年后,俞振飞从香港赴京拍摄电影《断桥》,期间回沪,粉墨登台专为昆曲班学生示范演折子戏《评雪辨踪》。蔡正仁看得入了迷,“世界上竟有这么好看的小生戏”,从此,他就对小生这个行当感兴趣了。一次,学校排《断桥》,缺了一个“许仙”,小生组里的学生试遍了,沈传芷老师还不满意,于是向老生组借人,让蔡正仁卸下髯口一试,沈老师说,就要他了。
从此,蔡正仁便做起了“小生”。他在戏校学的几十出小生戏,几乎都是沈老师一手教的。1958年后,蔡正仁又得到俞振飞校长的亲自指导和传授。同时,蔡正仁还曾得到周传瑛、朱传茗、华传浩等老师的指点。这些,都对蔡正仁的艺术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河畔的喊嗓人 六十年代初,中国文艺百花园中又绽开一朵幽香扑鼻的兰花――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了。1961年,该团赴香港演出时,蔡正仁是“十块金牌”之一。他在《白蛇传》一剧中饰许仙,他的一招一式,甚至表情神态都像他的业师――京昆大师俞振飞,故而深受观众称道,被冠以“小俞振飞”的美称。时隔二十一年,1982年,蔡正仁在苏州昆剧会演时,演出了《哭像》、《写状》,受到了广大观众和同行的一致赞扬。俞振飞在苏州观看了蔡正仁的演出,当场挥毫,赠诗一首:转益多师与古同,总持风雅有春工。兰骚蕙些千秋业,只在承先启后中。这首诗不仅是俞老对蔡正仁表演艺术的高度评价,更寄托着老一辈艺术家对后辈演员“承先启后”的殷切期望。蔡正仁就是这样一位“承先启后”的代表人物。现在人们都称赞蔡正仁的嗓子好,其实他并非天生就有一副宽厚洪亮的好嗓子。1957年,俞校长要带领昆剧班学生到复旦大学演出,当时蔡正仁变嗓不久,他怕影响演出,早起就戴了一个大口罩,以保护嗓子。不料到晚上一上台,一点声音也发不出,在台上如演哑剧,台下一阵哄笑,羞得他无地自容。那天的压轴戏是俞振飞的《三醉》,优美动听、刚柔相济的演唱,博得了热烈的掌声。蔡正仁想:我一定要练出像俞老师那样的好嗓子。这次演出,蔡正仁虽然丢了脸,但也成了他发奋练嗓的动力。
于是,他向老师们请教练声的方法,每天清晨到空旷地里去喊嗓。不久,学校放暑假了,蔡正仁回到吴江,每天清晨跑到大运河边练嗓子,一练就是一个多小时。船上的艄公好奇地看他,过路的行人驻足围观,调皮的小孩学他喊叫……蔡正仁却旁若无人,如同着了魔一般。暑假结束,回到学校汇报演出时,蔡正仁唱得清脆嘹亮,如换了一副嗓子,使全校师生大为吃惊。蔡正仁从此天天练嗓,三十年来,苦练加巧练,练就了这副金声玉振的好嗓子。
做人演戏都像老师 蔡正仁平时总爱咧嘴而笑,就像他的老师俞振飞,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不受名利的羁绊。昆剧团访欧访美,演员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参加,而他则嘿嘿地谦让于一旁。1983年,上海市文化局送他到市委党校“强化班”学习,想培养他成为“上昆”的领导人,谁知他却在“毕业志愿”里写道:“我要演戏,不想当官……”上一篇:孙佳怡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