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浩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曾国藩,历史,中国唐浩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唐浩明,又名邓云生,湖南衡阳人。男,1946年生,1970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大前身)研究生部,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岳麓书社从事编辑工作。先后任过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现任总编辑。,
唐浩明,又名邓云生,湖南衡阳人。男,1946年生,1970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大前身)研究生部,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岳麓书社从事编辑工作。先后任过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现任总编辑。
唐浩明 - 简介
来自湖南的晚清历史小说家唐浩明,与台湾的渊源极深。他的父亲唐振楚是前考选部部长,在国民政府时期,曾担任过老蒋总统的随侍,在唐浩明三岁时随国民政府来台,而将唐浩明三兄弟托付给伯父赡养。
由于唐振楚国民党大老的身份,使得其兄长在大陆解放之后,被打成黑五类,惨遭批斗,生活艰难,在不得已的状况下,伯父将唐浩明送给一位工人收养,因此唐浩明有另一个名字叫「邓云生」。
直到唐浩明33岁考上华中师大历史系硕士时,才与父母第一次通信,1985年,与母亲在香港见面,翌年与父亲相见,骨肉分离整整30几年。
目前,唐浩明许多亲友都在台湾,母亲高龄90,在台北生活。两位女儿都在台湾上大学、工作、组成家庭。而他的哥哥唐冀明于80年代中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师承夏志清教授,90年代赴台任教,目前是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 也因为如此,即使父母的文化水平极高,但对唐浩明的影响不大,反倒是他生长的湖南,形塑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杨度曾说过:「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灵山秀水加上重教育的传统,使得湖南于近代中国人才倍出,屈原,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杨度,谭嗣同,张之洞、齐白石,黄兴、毛泽东,刘少奇、朱�F基、丁玲等,唐浩明就自承,他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至深。
唐浩明 - 结缘曾国藩
还有一段奇妙的缘分,似乎在冥冥之间让两代的湖南知识精英跨越时空,成就了彼此。唐浩明的老家与曾国藩的家乡相距只有15里地,唐家的祖先曾经办了一个私塾,请了个名塾师汪觉庵。
曾国藩年轻时为求这位名师,入唐家私塾读书,后来他当了大官,唐家修族谱,就请曾国藩撰序。而在150多年后,由唐家子弟唐浩明为曾国藩编全集、写下历史长篇。
最初,毕业于文学史研究院的唐浩明,分发到出版社当编辑,负责「曾国藩全集」的编纂计划,他曾经从曾府百年老档中整理出约百万字的曾氏家书,在完成了30 大册、1千5百万字的曾氏全集后,发表了7、8篇研究曾氏的学术论文,并兴起了为曾国藩作传的念头。随着120万字的《曾国藩》完成,唐浩明浸淫于曾国藩的世界,整整十年有余。
《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先后于90~92年发表,一时间红遍华人世界,与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共同掀起了中国90年代历史小说热,也在往后10年带动了曾国藩研究热及曾国藩相关题材图书的出版风潮。不但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两岸高层政治人物也有不少成了唐浩明的书迷,例如朱�F基。
曾国藩,这位于清末带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变的名臣,是近代中国最显赫也是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曾经被赋与「中兴名
臣」的形象,然而他也曾被定位成镇压人民起义的刽子手,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套书生动的还原了曾国藩复杂且丰富的一生,从中折射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缺点,从另一个角度观之,也为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起了「翻案」、「正名」的作用。此外,曾国藩在求学问、人格培养、意志锻炼、为人处事以及官场的应对之道,有其独到之处,对现代人生活各层面,都能发挥借鉴的功能,也因而有了「为官要读《曾国藩》,经商当读《胡雪岩》」的热门说法。 尔后唐浩明笔下的《杨度》、《张之洞》,也有同样的神髓。
杨度在中国首推君王立宪政体,也是策动袁世凯称帝的推手;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推行洋务运动,同时也是满脑儒家禁锢的封建官僚。这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晚清知识精英,峰芒毕露,热情澎湃,然而,他们在历史上评价,大多功过交错、善恶难断。
唐浩明试图还原他们的面貌,以文学的笔法,强化他们的豪迈与悲剧性,反应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乱世的处境与选择,同时也藉由他们,勾勒出晚清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因此人称他的三部作品为「天下之变激情演绎晚清三部曲,鉴古今世事洞明煌煌九大卷」。
也有人评论称二月河写的是「明君」,唐浩明写的是「明臣」。对此种说法,唐浩明是有意见的,他认知里的曾国藩、杨度、张之洞都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的一分子,而他想探索的是这些知识分子在大变革时代的精神世界。 不过,三部曲果真有完成,结束的气味,就在《张之洞》的新书发表会上,这位当红的历史小说家宣布封笔了。「封笔」是指不再创作历史长篇小说。唐浩明称自己的写作像是「带着镣铐在跳舞」,写得太累了,也自谦才情尚嫌不足,超越自己。历史长篇动辄百万字以上的规模,唐浩明形容自己就像农民一样,一笔一划,实实在在的耕耘了几百万字。
再写一部,又是五六年的光阴,年纪大了,精力不济,能不能写好没有把握。不过,能有耐心将这种大部头历史长篇看完的读者愈来愈少,这也是唐浩明决定封笔时真心的叹语。
唐浩明目前是长沙岳麓书社担任编审,正着手进行《曾国藩家书》的点评工作。 他以16年的岁月耕耘《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三部作品。
唐浩明 - 心路历程
在又一个收获季节到来的时候,《唐浩明文集》走向了读者。文集由《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三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组成。在经历了《曾国藩》的风靡海内外,一时洛阳纸贵,看过了《杨度》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惊异于《张之洞》销量竟达百万之后,人们的兴趣转向了创造了这一切的唐浩明的内心:他走进历史的心路历程。唐浩明认为:“所谓“敬畏”,要求作家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杜撰历史、曲解历史,只能在把握笔下那个时代和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的历史基调的前提下,去充实历史、提炼历史、鲜活历史。
因种种原因,史料打上了浓厚的个人色彩,作家则要站在文化和人文的立场上,去掉人为的包装而恢复其本来的面目。这就需要作家既具有史家的德与识,又具有艺术家的敏锐眼光和非功利的良知。
尊重历史的本真状态,在此基础上去飞扬作家的艺术才思。这便是历史小说大师留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共同创造出来的,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所有,一旦遭遇轻侮,就会犯众怒,惹公愤。对于不尊重中华历史的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谴责的权利。常言说“千夫所指,不疾而死”。戏弄历史的人,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上一篇:周欣悦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