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最谦逊的弟子是谁,您谈谈看法?
孔子,弟子,他的孔子最谦逊的弟子是谁,您谈谈看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也是因为以上的原因,孔子在众多弟子中最喜欢颜回,颜回对人生哲学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这种纯粹是其他弟子做不到的,颜回十三岁追随孔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好学不倦从不抱怨,孔子对颜回非常欣赏,他有许多学术见解和政治主张都是专门跟颜回讲的。
除了礼孔子还提出过另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仁。有一次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按照礼仪的规定去做就叫仁,颜回又问,老师能说的再具体点吗?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凡是不合礼仪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通过问答孔子把仁的概念解释清楚了,也把仁和礼的关系说明白了,孔子把颜回和其他弟子做比较,得到的结论是,颜回能连续三个月不违背仁的标准,而其他人能保持一个月甚至一天就不错了,这说明颜回打心眼里认同孔子的学说,而且在生活中努力实践,孔子观察到在追求学问方面颜回不断进步,重来没有止步不前,这让孔子非常感动,鉴于孔子这么喜欢颜回,他是想把颜回培养成接班人,传承自己的学问和精神,可惜的是颜回40多岁就死了,比孔子还早走了两年,这对孔子的打击很大,后来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学生里哪些比较好学,孔子回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可是命短死了,现在没有好学的了。
另一个孔子喜欢的弟子是子路,子路和颜回完全是两种风格,颜回内向,子路奔放,颜回甘心过平淡的人生,子路想做大官治理国家,颜回在孔子面前一直是一个好学生,乖孩子,子路却敢于当面顶撞老师,这两个反差极大的弟子孔子都比较喜欢,实际上孔子最核心的72名弟子,风格各不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孔子只教人生大道理,只要遵守这个大道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生长,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这就是因材施教,是教育家孔子最伟大的地方。
由于因材施教,孔子的学生都比较有个性,都各有所长,根据《论语.先进篇》里面的记载,孔门有四科,包括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每科都有代表人物,德行科就是道德品质好的人,代表人物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言语科擅长沟通演讲,能说会道,代表人物有宰我、子贡,其中子贡还很会做生意,被后事的生意人供奉为财神,政事科善于处理一些行政事务,治国理政,代表人物有冉求、子路,文学科指的不是今天学艺术的文学,而是指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在古代查阅和引用历史文献是很重要的技能,代表人物有子游、子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孔子最为得意的十大弟子的简况。
1、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为人谦逊好学,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论语》(编集者之一)。
2、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其一说,在鲁国青州宿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人。其二说,出生于春秋末期鲁国曲阜,其先祖是鲁国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君避战乱迁到棠邑(今鱼台县张黄镇大村)。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先贤人物。
3、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6、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8、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上一篇:it到底好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