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让宝宝更早开口说话?
宝宝,孩子,说话如何让宝宝更早开口说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四:大运动。不会走路的时候多让孩子爬行,爬行也有助于孩子开口说话。会走路以后就多让她走动,也可以跑,或者家里组织障碍赛,和孩子一起蹦蹦跳跳,让孩子性格开朗,多表达多发言。
好了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看可爱的萌宝宝学说话好可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言语发展有4个基本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儿童言语的发生准备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慧”。他们只能依靠动作与感知觉的协调来组织经验 ,探索、适应外部环境。
在婴儿出生的前3个月中 ,发音是一种本能行为;4~8个月时 ,婴儿明显变得活跃起来,发音更频繁;当9~12个月的时候 ,婴儿开始模仿发音 ,他们所连续发出的音节不再只是同一音节的重复 ,而是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 ,并且能够渐渐把一定的语音和某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用一定的语音表示一定的意义。代表此时,婴儿已经能“听懂”大人的语言,并做出一定的反应了。
12个月时,婴儿能够理解个别常用词语,但无法说出;18个月时,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开始快速发展,宝宝会主动尝试说一些词汇,特别是单音节的叠词,如:宝宝、爸爸、妈妈……或者一些简单的单词句,如:要、吃……;当18~24个月时,幼儿开始掌握简单的双词句,如:妈妈抱、爸爸要……尽快句子简单,语法也会出现错误,但可以看出他们的言语发生了明显的进步。
此时,幼儿对语言还停留在模仿为主的阶段,而家长们应该耐心的反复引导孩子说话,让他们尽早在模仿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言语认知结构雏形,以便下一步的学习。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时期是儿童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运算 ,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 ,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符号认知结构得以形成 ,以心理意象为代表的符号功能开始发展并逐渐成熟 ,因而说这一阶段是儿童语言、思维大大发展的重要阶段。
许多研究证明 ,2~3岁是人生初学说话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间 ,幼儿词汇增长非常迅速 ,几乎每天都能掌握新词。据研究统计 ,到3岁左右 ,儿童已经能够掌握 1000 个左右的词了。并且 ,他们开始能够说出完整的简单句。
皮亚杰指出,3~4岁儿童的言语开始由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集体独白言语的状态。此时孩子的表达更以自我为中心,无目的性,简单的说就是“话痨”,——他们这个时期的说话,只是为了说话,而不是为了向他人表达什么观点。
5~7岁时,孩子的言语交谈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开始在言语中表述自己观点,同时在听别人说话时,也会尝试理解对方表达的含义,出现了真正意义的交谈。
这个年龄段,儿童声母、韵母的发音都逐步清晰准确 ,词汇量大大增加 ,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加以正确的教育,可以初步掌握简单的书面语言。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改善 ,思维具有一定弹性 ,可以逆转 ,儿童的言语从“自我中心”向“非自我中心”发展,能在头脑中运用意象、符号对具体、真实的事物进行思维活动 ,已经产生了“类”的认识 ,形成了“类”的概念。
而此时,也正是小学学习时期,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帮助孩子学习掌握书面语言,促进他们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个时期,青少年儿童的认知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认知结构较为完善,能够在脑海中用语言或符号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语言发展水平已近乎成人。
此时言语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从而续运用概括、分析、想像、联想、归纳、综合等思维方式 ,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全面发展他们的言语素质。
这就是儿童完整的言语发育过程。综上所述,宝宝9个月大时,会开始说一些模糊不清的词句,到24个月时,才开始真正的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和词语。根据个体差异不同,这个时间推迟6个月内,都不必担心。反之,则可能是语言发育迟缓,需要就医面诊。
那爸爸妈妈们需要做些什么,能帮助孩子早日学会说话呢?
多和孩子说说话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什么都懂,所以较少和孩子说话。但其实,从9个月开始,婴儿就会模仿大人发音。脑细胞需要靠在生长环境中的所见、所闻来刺激刻画重复印象。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多和孩子说说话,机能给予他们足够的语言环境,也能把语言信息留在孩子的脑海里,更能加深亲子感情。
误区:不要用太过复杂的语言,重在简单字、词的累积。尝试和孩子对话,而不是单一的自说自话。比如,孩子伸手要拿奶瓶,可以说“宝宝是不是饿了?要喝水?(水字重音)要不要妈妈帮你拿?(妈妈重音)”
在对孩子说话时,注意的不仅仅孩子是否听到了,而是通过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孩子与自己互动,从而给孩子提供说话的语境和机会。
鼓励孩子说话,不要当翻译机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说话迟、不愿说话,是父母造成的。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一哭,甚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爸爸妈妈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是想上厕所了,还是饿了。
家长的这种行为,使孩子产生惰性,丧失了开口说话的动力和欲望。所以,家长朋友们特别是爷爷奶奶们,千万不要做孩子的“翻译机”!多和他们聊天帮助其练习说话,多鼓励孩子自己说话,表达其诉求。
正确发音,避免莫衷一是
孩子在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很多发音不标准,奶声奶气。比如说“吃”会发成“次”,“苹果”说成“苹朵”等。不少家长会觉得很可爱,很萌,学着孩子发音与他对话,或者多用叠词式的儿语。
婴儿之所以发音不标准,是因为他们的发声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如果爸爸妈妈一味的学他们说话,久而久之会对孩子产生误导,加深了他们对错误的深刻印象,形成错误暗示,以后很难改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