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汪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徽州,歙县,汪氏汪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汪华(公元587年――649年),被徽学大师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字国辅,歙州 歙县登源人。隋末大乱毅然起兵夺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六州免遭兵刃,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矛盾,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使六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唐官拜歙州都督、越国公。徽州人由衷崇爱这位乡土伟人,其庙宇祭祀、行祠社屋遍布,被尊为徽州地方神或地域神,被奉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有联赞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生平贡献
保歙安民
汪华是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唐代大臣。字国辅,又字英发。徽州歙县(今属绩溪县)汪村人。汪华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歙县舅舅家中长大,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十四岁拜南山(歙县南乡的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的罗玄和尚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又被罗玄秘密授予玄学《奇门遁甲》(覆船山地域又称6甲48党,曾经是伏羲女娲的道场之一,历史上有几代高僧按照奇门设计了整个地区为一个九宫八卦阵),精通了安邦定国、排兵布阵等帝王之术,后应郡府招募加入义军。因平婺源、拓箬岭至宣州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渐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旧政官员,占领了全州。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其时正是国家动荡,割据纷战不断,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华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颁布一系列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公元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于是顺应民意,于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归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战乱之苦。唐王李渊诏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县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为“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逝于长安,652年,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县东山营的云岚山。
教化蒙恩
汪华的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山越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 族,互为提防,或纠纷不断,或械斗不息。有的为疆界领地,有的为习俗礼仪教化,文化沟通难以超越。汪氏虽为最早南迁望族,但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在与外来兵燹战乱抗争中,域内矛盾迅速化解,客观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后来汪华归唐之举,又使得徽民得以休养生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徽州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为宋元之后的朱子理学风行,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地山民或“细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在休宁的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汪王(公)庙
汪华死后,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王(公)庙。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汪华的出生地汪村,于太平兴国五年建汪公庙,该庙宏伟无比,有“小金銮殿”之喻,又称“汪王故城”。该村也以庙得名,俗称“大庙汪村”。由于越国公在徽州一带名望极高,加上后裔人丁兴旺,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局面,徽州一带祭祀汪公的行祠多得不计其数,久而久之,汪华被渐渐神化,成为当地的地方神。汪生九子,均有赐封,故各地又陆续建有“太子庙”一同祭祀。
汪王大庙位于绩溪县汪村,离胡锦涛、胡宗宪家乡龙川不远。由来说是该庙明代兵部尚书 大司马、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了要看金銮殿而特地修建给母亲看的。不料造成之后,即有人奏闻皇上,说胡宗宪私造金銮殿,图谋不轨。宗宪闻之,当以汪公太帝一一汪华之神像供之,从而得免却一场弥天大祸。
同时还说,当胡宗宪拟造金銮殿时,无奈金殿天棚的特殊木结构――俗称“螺蛳结顶”(如斗拱形式、层层探出、结顶如馒头状的特殊木建筑,早些年绩溪县今教育局前向的天王寺也有同样构造),工匠都未有能胜其任者,除非是亲临皇宫实地察看。然而金殿非等闲之地,工匠察看谈何容易!胡宗宪毕竟足智多谋,胆略过人,终于趁“早朝”天色未明之机,暗暗地带领一个手艺高强、聪明绝顶的木匠随去,当被金殿的金瓜武士发现、唱询问何方“竖子”胆敢擅闯金殿而踢他一脚时,他即乘机在跌个仰面朝天的一刹那间,即将金殿“螺蛳结顶”偷看到手了。
汪王大庙那纵横、大小的许多大梁时,梁底都分别写了江南邻近各处地方官如:巡抚、知府、知州、知县、布政司等“重建”字样。惟独正中那根特大横梁上,则写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提督 浙江、福建等处军务胡宗宪鼎建”。从这一不同角度来看,大庙的建造完全是出于有关各省地方官的趋炎附势、锦上添花和一些豪门大户的捐献赞助而成的。胡宗宪是作为一代位高权重、威震东南的朝廷大臣而领衔、倡导者。大庙原有三进。头、二进毁于同治五年大水。有一口千斤大钟亦为洪水所吞噬;铁质沉重,估计不淌过中周桥下,总深埋在庙前附近的沙石之中。
大庙水毁之后,前向没有正门。仅于东向辟一边门,额书“敕赐”二字。龛座两楹,各蟠一昂首翘尾、左右相对、栩栩如生的雕龙。还有一副对联:
上联: 应天命,顺人心,义起歙州,数十城狂澜独挽;
下联: 膺藩封,歆庙祀,忠昭唐代,千百载正气犹存。
此联 曩年曾见有人提及,把“应天命、顺人心”写成“顺天命、定人心”恐不如笔者眼见之实了。
汪王大庙年久失修,终毁于“十年动乱”中。
祭祀汪公
徽州风情,最久远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祭祀汪华的庙会活动。这一源远流长的庙会,使汪华地方神的地位更加巩固,确实对徽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个行祠社屋,人们无时无刻不蒙受其保佑。许多史籍记载,徽州庙会活动甚多,“以祭祀汪华为最”。其实,徽州人的聪明之处,是借祭祀汪华之神,搭建了一个展示乡土文化的平台。每年的春节前后迎神庙会上,定有汪公大帝的祭祀活动。清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词》中,曾对徽州的迎神庙会作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