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王导,而死,晋书“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周顗对王敦谋反的态度很明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臣子的,不能因为皇帝有过失,就采取极端措施,倘若如此天下怎么安宁?
第二件事更直接,是周顗与王敦的对话。
既而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伯仁,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
看完这段话,就知道王敦平时为何见到周顗就“面赤耳热”,要说我周顗辜负你王敦,我不能率领官兵,干掉你这个逆贼,这才是辜负了你!
不难看出,周顗对王敦叛乱,是非常的气愤,如果周顗有能力,他肯定会一把揪下王敦的脑袋!荒唐不羁的周顗,绝不是一个品行有瑕疵的人,他有自己不可动摇的价值观体系,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理念生活。
但是王导显然是无辜的,所以王导该救。只是王敦王导本也利益一体,这件事让周顗为难,他故意用“吓王导半死”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就有左右为难的心态——我会出手救你,但是也不能太便宜你,吓不死你也要吓你一身屎!
结束语
王导跟周顗是挚友,很显然在这件事上,政治家王导,跟狂士周顗,还没达成心灵相通,结果悲剧了!
王导在历史上名声很好,但是面对朋友的“背叛”,他还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狭隘,不加分辨地默许王敦杀害了恩人。
当王导看到周顗的奏疏,一下明白了周顗的苦心,然而悲剧已经酿成,除了痛哭一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留下的只有后世对魏晋风流的嗟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是有出处的,也是一段引人深思的往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涉及到两个人物。伯仁是周顗(yǐ)的表字,他是东晋初期的名臣。而说这句话的人叫王导,也是东晋初期有名的大臣。
周顗
当时王氏家族的势力十分强大,几乎整个朝廷都在他们的掌控之内。权力越大,就越不想居于人下,总想着可以一朝登天,南面称孤。王导的表亲王敦当时官拜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郡侯,掌控长江中上游各州的军事民政,半个东晋都在他的管辖之下。永昌元年,即公元322年,王敦为获得更高的权位,以诛杀当时的御史中丞刘隗为名,起兵造反,并攻破当时的东晋都城建康,自封为大丞相,统全国军政。
王导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还在司马睿(晋元帝)朝中的王氏大臣便理所应当地受到猜忌和打压。王导身为王敦的表亲,直接在朝堂之上被拘捕下狱了。王导当时也非常惊慌,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周顗就在旁边,便开口想让周顗为自己求情,不料周顗却直接走进了内廷,根本没有搭理他。王导开口两次,均被周顗无视了,自此便在心中怀恨,希望置其死地。
机会再不久之后就到来了。王敦攻破建康后和朝廷和解,掌握了朝政大权。一次,他问王导,对于周顗这个人该怎么处置?王导默声不语。王敦给了两个阶段的官位,一个是三司(司空、司马、司寇,朝中最高的领导),另一个是尚书令(部级干部)。王导一直沉默不语。王敦见此情形,也就明白了王导的用意,便下令杀了周顗。
后来,王导整理朝中奏章时,才发现在自己落难时,周顗之所以没有理会自己,是忙着向皇帝上奏、苦谏,希望皇帝能够饶恕自己。王导此时才明白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而感慨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如此良友,落得这般下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全文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顗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周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喜欢喝酒,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这时王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又叫周,周没搭理他。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系肘,应该是说放到衣袖里,古人的长袖里一般有个兜,用来装东西)。”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王导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司空、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王导不回答。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想到自己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上一篇:哪些狗狗最没心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