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戴安澜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戴安,缅甸,日军戴安澜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戴安澜,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著名抗日将领,1904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1925年参加北伐战争。1932年冬,任第25师145团团长。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1月,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1941年赴缅甸作战,1942年5月26日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戴安澜 - 简介
戴安澜(1904~1942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将。黄埔系骨干将领。戴将军曾参加北伐战争、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昆仑关战役,1942年,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在缅作战中,大战同古、收复棠吉等战役。1942年5月18日,戴将军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受到国共两党的追认(革命烈士),是不朽的民族英雄。
戴安澜 - 生平
戴安澜(1904~1942),1922年,考入由陶行知、姚文采分别担任校长、副校长的南京安徽公学学习。在五・四“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年轻的戴安澜有志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他提出:“为政不在多言,要能幼有所教,壮有所归,老有所养。”期盼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1924年3月,他从在广东粤军第四师任团长的叔祖父戴端甫的来信中,获悉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消息,在端公的召唤下,他与本乡一批热血青年奔赴广州,先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二等兵。同年年底,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队,更名“安澜”,自号“海鸥”,以表达自己要力挽狂澜,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生;要象不怕大海风暴中的海鸥一样去勇敢搏击。
1925年7月1日升为学生队,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
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在1928年5月北伐中,戴安澜亲历日寇制造的“济南惨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惨无人道侵略行径极为愤慨,决心要与日寇拼杀到底,直至将他们赶出中国。1933年1月任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团长。1933年3月8日奉张学良命令率团随十七军北上,血战古北口。由于他勇敢善战,在战场上光荣负伤,荣获五等云麾勋章。此战后,他深感当时部队中战士英勇,但不善保护自己去消灭敌人,因而撰写了军事训练专着“痛苦的回忆”。
1937年8月升任第13军73旅旅长。次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言儿庄之敌后撤,得华胄劳誉奖-e(一说宝鼎勋章)1枚。5月,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8月,率部投入武汉保卫战,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1次。
1938年3月15日,他奉命率部参加鲁南台儿庄会战,担负着阻击北面之敌的任务,他火攻陶墩,计取朱庄,激战郭里集,与兄弟部队合围,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战后,获得华胄荣誉勋章,擢升为八十九师副师长。是年夏天,又投入保卫武汉的外围战,与兄弟部队一起,痛击从九江进犯的日军第九师团,日军损失惨重,敌人曾先后补充兵员达九次之多。因而获记大功一次。
1939年1月,在湖南湘潭升任第五军第200师师长。第二百师对外号称是中国军队的第一个、也是惟一的机械化师。戴安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撰写了《自讼》一书,他说,这是”一方面为检讨过去的缺失,一方面是确定今后生活的正当途径。“,以认识形势并鞭策激励自己。戴安澜军旅一生,勤奋学习,从不间断。林森称誉他为儒将风徽。他经常将学习的心得及做人的要求写下来给其所属部队的各长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他为自己提出四条准则:毁誉不闻,宠辱不惊,安危不动,得失不患。他还认真总结军事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又写成了《磨励集》及《《磨励集》续集》,详述班、排、连的攻防和射击教育,作为训练部队的教本。当年11月挺进桂南参加昆仑关大战,三失三克昆仑关,击毙了日前线指挥官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坚守了阵地。在昆仑关战斗中他身负重伤,由于战功卓着得到四等宝鼎勋章。各报记者因此在国内外报刊上报道大战经过,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次年3月,参加东瓜保卫战。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4月25日,又率部克复棠吉。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1枚懋绩勋章。
1943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毛泽东的挽诗是:“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周恩来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1948年5月3日,卜葬于芜湖市小赭山。
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戴安澜 - 远征缅甸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二百师赴缅参战。东瓜(亦称同古)是阻止日军北侵的重镇,3月20日,日军向驻守冬瓜的第二百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面对强大的日军,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他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带头立下了“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他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并对在座军官说:“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在持续十多天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奋战,以少胜多,击毙敌军5000多人,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这次胜利,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
美国政府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英国的《泰晤士报》也说:“……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连日军也不得不承认,冬瓜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上一篇:史文恭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