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阿来的《云中记》怎么样?
阿来,云中,汶川阿来的《云中记》怎么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阿来的《云中记》怎么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省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吉狄马加说,《云中记》像不断回旋的复调,把现实、梦境、神话与地震过程中每个人感受到的具体细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地震灾难直接性的描写,而是更深刻地反映灾难发生之后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脐带断裂后的溯望,可以说是5.12大地震之后沉淀下来的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长篇小说。
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代表四川省作家协会向长期以来关注四川文学发展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研讨会上,文学评论家围绕《云中记》展开了讨论。包明德认为,阿来以交响乐般的叙事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了民族文化本质的意义。《云中记》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表达,具备广阔的人类视野、鲜明的家国情怀以及时代意识。潘凯雄认为,《云中记》整体结构的编织非常严谨精致,这样的结构大大打开了作品的空间性以及艺术含量。不管是情绪控制或语言表达,还是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云中记》所阐述的都是登峰造极的,这是一部值得继续研究的作品。
白烨很喜欢小说中仁钦这个人物,他认为这个人物传递着人性的亮光与温暖。他认为《云中记》是当下长篇小说的重要突破。在张清华看来,《云中记》是一部自然力量复现的书,一部生存寓言之书,一部悲剧的抒情史诗,一场不可复述的长歌,它就是一部安魂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阿来的《云中记》问世,源于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全城致哀的嘶鸣声
每一次回老家,作家阿来都会路过汶川,他总会停下来看一看,他惦念着当年作家们一起捐建的学校是否还好,孩子们是否还好。这个月,汶川“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已致9人遇难,35人失联,阿来的心又紧紧揪了起来。这块土地,还有这块土地上的人,从未离开过他的视线。
阿来的《云中记》问世 不仅仅是地震死难者的安魂曲
阿来《云中记》读者见面会
还是这个月,阿来的《云中记》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这部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年后问世的作品,打动了读者,打动了评论家,打动了评委。但在得知获奖消息时阿来很平静,他说,“这是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奖励。”
“十年前,地震发生后不久,不少人一窝蜂写地震,我当然也有冲动写。但是我每次有冲动开写的时候,我就会反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阿来记得2018年5月12日的那个下午,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那天,成都全城响起致哀的号笛。长长的嘶鸣声中,阿来突然泪流满面,他一动不动坐在那里,“想起在地震中失去的那么多生命,不禁热泪盈眶,我觉得开写的时刻真正到来了。”他把手头写得很顺的一部长篇小说放下,开始动笔写这部《云中记》。
在阿来看来,汶川灾区的道路、桥梁、房屋重建在震后两三年后就完成了,但那是物质层面的建设。“大部分家庭都有死亡、伤残,相对而言,心理重建更艰难、更漫长。”他越来越多地看到,有的家庭孩子在震中死去,若再生一个,却让活着的人有负疚感,因为他们想这是不是意味着会忘记过去的孩子。两个破碎的家庭重组,但依然有过去的亲人影子在,他们担心过于亲近,是不是因此忘记了过去的人。阿来说,他同样带着这些阴影、伤痛来写这部书,当终于写出来时,他觉得如释重负,那些感同身受的伤痛在那一刻彻底疏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一次回老家,作家阿来都会路过汶川,他总会停下来看一看,他惦念着当年作家们一起捐建的学校是否还好,孩子们是否还好。这个月,汶川“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已致9人遇难,35人失联,阿来的心又紧紧揪了起来。这块土地,还有这块土地上的人,从未离开过他的视线。
阿来《云中记》读者见面会
还是这个月,阿来的《云中记》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这部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年后问世的作品,打动了读者,打动了评论家,打动了评委。但在得知获奖消息时阿来很平静,他说,“这是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奖励。”
“十年前,地震发生后不久,不少人一窝蜂写地震,我当然也有冲动写。但是我每次有冲动开写的时候,我就会反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阿来记得2018年5月12日的那个下午,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那天,成都全城响起致哀的号笛。长长的嘶鸣声中,阿来突然泪流满面,他一动不动坐在那里,“想起在地震中失去的那么多生命,不禁热泪盈眶,我觉得开写的时刻真正到来了。”他把手头写得很顺的一部长篇小说放下,开始动笔写这部《云中记》。
在阿来看来,汶川灾区的道路、桥梁、房屋重建在震后两三年后就完成了,但那是物质层面的建设。“大部分家庭都有死亡、伤残,相对而言,心理重建更艰难、更漫长。”他越来越多地看到,有的家庭孩子在震中死去,若再生一个,却让活着的人有负疚感,因为他们想这是不是意味着会忘记过去的孩子。两个破碎的家庭重组,但依然有过去的亲人影子在,他们担心过于亲近,是不是因此忘记了过去的人。阿来说,他同样带着这些阴影、伤痛来写这部书,当终于写出来时,他觉得如释重负,那些感同身受的伤痛在那一刻彻底疏解。
去年5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编辑王淑红去成都见阿来,她第一次听到了《云中记》这个写作计划。阿来对她说了自己的写作构想:一个千年的藏族村落,在地震中伤亡了一百多人,因处在滑坡带上,全村搬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他特别向我解释,每一个藏族村子,都有一个巫师。但过了几年后,这个巫师内心越来越不安,总在想,活着的人都有政府照顾,那死去的人呢?”阿来说,万一他们是有灵魂的,若没人照顾,多可怜呢。于是巫师就准备回到原来的村子,去照顾那万一存在的灵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