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朱元璋和他建立的明朝对中国历史有什么进步的性质吗?
明朝,朱元璋,王朝朱元璋和他建立的明朝对中国历史有什么进步的性质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4、监察制度改革
朱元璋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监察制度。主管监察的机构叫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对各衙门大小官员进行监督。
最终,明朝的行政、军事、监察三系统互不统属,而分别对皇帝负责,皇权从而大大加强,中国的政治集权和政治统一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这些制度设计,其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纵观中国历史,当地方权力过大的时候,总是有分离的倾向。比如汉末、唐末形成的割据局面。朱元璋唯一的遗漏在于分封有实权的藩王。明成祖靖难成功后,进一步加强了朱元璋设计的制度,弥补了其中的不足。因此,从那以后直到清末,中国再也没有地方政权力量成功夺取中央政权的例子。
假如中国形成割据局面,此时一旦面对外部威胁的话,很容易被各个击破,这样将导致整个中国很可能被入侵政权占据。
如果进来的政权是中华文明圈内的力量,那还有延续中华文明的希望,如元和清。而一旦中国分崩离析割据政权林立的时候,来了一个与中华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那么,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就危险了。这就是晚清时期,中国面对的是完全异质的西方文明。
此时西方文明不仅力量比中国强大,而且与中华文明没有关系,是个完全陌生的文明。
如果此时中国是割据政权林立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呢?中国很可能像印度那样,被完全殖民。印度因为众多小邦国林立,被英国各个击破之后,最后整个被英国人直接统治,成为英国的完全殖民地。
而当时的中国清朝,继承并加强了明朝的集权政治制度,始终保持着政治上的统一和完整。这让西方侵略者在面对中国的时候,始终是面对中国清朝这个完整的大帝国,而不是某个省那种级别的小国。
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4亿人口的统一政权,这让任何一个西方侵略者都不敢做完全占领中国的迷梦。它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有治理这种超大规模国家的能力、经验和信心。因此,中国凭借始终有效的政治统一凝聚成的整体力量对抗列强,让列强谁也无法整个占领,为自身赢得了时间和延续发展自身文明的机会。
而追根溯源,清朝这么强的政治凝聚力,来自于继承了明朝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并进行了加强。这些制度设计,让中华民族在面对西方侵略者的时候,始终凝聚成为一个整体,不至于被各个击破。
这就是明朝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意义。
结束语
有人会问,政治统一这么重要吗?这是肯定的。政治不统一,国家啥事也做不成。民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各个派系、地方的军阀,一定有一个背后支持他的外国帝国主义,所以他们为了利益混战不已。不用说中央政府的政令了,甚至连经济上的一致都做不到,比如用不同制式的铁轨。
中国这种内部割据的局面就勾起了外国帝国主义的野心,就是那个日本帝国主义,想要完全占领中国。此处不再多说。
总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设计,对于维持中国的政治统一局面,具有非常重要和长远的意义;继承并加强了明朝制度的清朝,在对抗西方入侵者时,让中国以一个整体面貌出现,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朱元璋和他建立的明朝对中国历史有什么进步的性质吗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中国王朝。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共历17世,16位皇帝,共277年。明朝已经进入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同时也暴露了他自身的弱点,开始盛极而衰。明朝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向近代转型的开端时期。我认为回顾明朝,以下几点对中国的进步有一定的影响:
朱元璋废除相权,强化君主专权
在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前,明朝的基本沿用了元朝的制度,中书省、御史台、大都督府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这几个部门构成了中央;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方上设置行省;行省之下再设府或者直隶州;府之下设州、县。都司和卫、所是军事管理机构,但部分具有疆土管理的功能。
第一任中书省的左右丞相分别是李善长和徐达,但是李善长这人有点骄傲,这让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有所不满,打天下是兄弟,坐天下就要有君臣之分,朱元璋让李善长退休,让胡惟庸接替了这个位置。胡惟庸一共做了8年的丞相,位置做的越久,就容易滋生腐败,胡惟庸“生杀黜陟,不奏径行”,长时间跟一些被惩罚的臣子密切交往,这让朱元璋很是不满,于是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株连三万余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参考《明史·卷72》)
处死胡惟庸后,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废掉了御史台,改成了御史大夫,废除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此外,朱元璋还另设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这样新的政治架构基本形成了框架,一切的政务决定权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皇帝另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加强了君主专制,树立了皇权的绝对权威。
靖难之役,朱棣上位,郑和下西洋
朱元璋逝世后,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他是太子朱标的儿子,建文帝上位之后,担心约束不了叔叔伯伯们,就开始进行削藩,半年之内就削了五个藩王,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决定起兵。
朱棣最终打进了南京,建文帝人间蒸发,不知去向,这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朱棣即位,迁都北京,明成祖得位不正,方孝孺拒绝为他起诏书,并且大骂他是“燕贼篡位”,明成祖因此杀了他,并且诛十族,这方面朱棣的人品有待商量,但是他却为明朝最有为的皇帝,在位22年内,史称“永乐之治”。
他在位期间,派遣太监郑和率领一直庞大的船队,两万七千多人前往南洋,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个是为了寻找消失的建文帝,二是宣扬国威,但是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所以还是宣扬国威,应该还算靠谱的。
上一篇:金钱促成的婚姻最多能维持多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