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时刻盯着的孩子能成才吗?为什么?
孩子,父母,盯着父母时刻盯着的孩子能成才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再其次,还是怎么“盯”的问题。孩子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都在家长眼皮下活动,有的家长怕孩子没有在自己视线里的时候跟了不良的人,学了不良的习惯。这个时候的家长,确实需要提前做些准备,想点办法去隔离让孩子成长不利的环。
总之,家长“盯”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有些原则性的事盯紧点,但事无巨细地什么事都管都盯,那就不是好办法还有很大负作用。比较可行的是内紧外松,家长不要贴得太近,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责任心时也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对他的信任和放手成长。因为我们发现,很多被家长紧盯着的孩子叛逆成灾。有些家长只负责管理孩子的主要动向,而在一定程度上教会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这类孩子长大后成才的情况就要好得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为是自己的私产呢[呲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不能,说不定还有反作用呢!尤其男孩子你越逼就越反抗,所以在我们农村有句话听天由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正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叫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 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着急,于是逢人便说:“我这孩子只吃鸡、鸭、鱼、肉……蔬菜一点也不沾,真让人着急。”当着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这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如此强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几乎不可能。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和训导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故孩子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 别只盯着孩子缺点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着孩子缺点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负面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
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野蛮、堕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可能成为一个粗鲁的毫无教养的甚至危害社会的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说是说,做是做,言行不一,一边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许多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会,造成失足。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了解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必要,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
孩子的学习,父母的责任和老师的责任不一样。父母不要去“帮”,而是要去“引导”,而且要以“引导为主,帮扶为辅”地教育孩子。读者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小编在咬文嚼字:一词之差,父母教育孩子时候的效果,就会产生巨大不同。
“帮”是辅助,是扶持,也可以说是对孩子行为的监督管理,它是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一部分。而“引导”是带路、是影响,是对孩子心理的熏陶,它是父母的独立行为,与孩子自己的学习行为没有交集。
那么,两者在教育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吗?——学习的依赖性和独立性,以及孩子自身对学习认知。
刚才说到“帮”是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支撑因素,当这种因素突然抽离的时候,孩子会很不适应,甚至容易造成迷茫和失控。举一个例子,平时家长回家忙碌完后辅导孩子作业,孩子有什么不会的知识点就会找父母帮忙,甚至只有在父母的“陪伴”下才会去写作业。突然,有一天父母在忙,没时间去照顾孩子的学习,这个时候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会心神不定,若有所失。
引导,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看自己的书(也不一定是真的学习书,工作文件性的东西也行得,但得让孩子知道,是一起学习进步的),孩子做自己的作业——在一起,却各学各的,互不干扰,却相互督促竞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