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说《红楼梦》中出现的空空道人,到底是什么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道人,红楼梦,作者小说《红楼梦》中出现的空空道人,到底是什么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类似画外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总体上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但小说在布局上,不时把人们带入神话,继而又回到现实生活,小说不时出现警幻仙姑,癞头和和尚,空空道人等仙人形象,人的一生有很多不确定性,由于各种因素,人们甚至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使得人们总寄希望于外来因素或者一种超人的力量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或者改变自己的扼运,可能作者对走向没落的家族有一种危机感,希望有一种外力来扭转这种颓势,或者有一外力来给自已指一条明路,这实际上是不可能,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所遇到问题的困惑和忧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空空道人很可能是曹雪芹本人的幻影,他这样写就是躲避清朝正盛的“文字狱”,用半仙半道的传奇形式将自己亲历过的“悲欢离合”、“人间繁枯”、“红尘俗事”用“假语存,真是隐”的方式表达出来。
空空道人是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出现的一个道士。原文是: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空空道人看后因它无年代可考,又无大贤大忠的善政,其中女子亦无“班姑蔡女之能德”,恐传于世人不受欢迎。这大概也是自古文人的普遍看法。
那大石头却说假借汉唐之朝代亦不难;并且历代才子佳人的故事千篇一律,这番经历却“新奇别致”;其中的歪诗俗话亦可喷饭供酒,闲暇时把玩又能消愁解闷。比那些荼毒子弟的滥污笔墨好了千倍。
空空道人细思认为也有道理,就将此《石头记》抄录下来改名为《情僧录》传于世人。因为空空道人从此也“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自己的名字也改为了情僧。
“情僧”的意思不就是有情的僧人?谁符合这个特点?那就是曹雪芹自己。他经历一番富贵情缘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去了,可是他仍然牵挂他曾经恋过的“林妹妹”,做了一名守护“林妹妹”亡灵的情僧。这一段出自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那贾雨村走到苏州城郊外一处茂林深竹的破庙,庙内有一个牙齿脱落、又聋又昏的老僧人,而且一问三不知。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僧人?又是住在一处茂林深竹的偏僻郊外。文中也有提及林黛玉是独爱竹的,尤喜僻静。她死后多半是葬在了此地,而贾宝玉后也出家为僧,他在哪里为僧?就是在这个郊外的破庙里,给他的“林妹妹”守灵。所以就十分符合“情僧”二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癞头和尚与跣足道人是《红楼梦》里关键存在,体现了《红楼梦》的人文价值,也是作者呕心沥血对世人的谆谆教导。癞头和尚与跣足道人是道家佛家思想在整部书里的化身,也是作者的化身。
《红楼梦》里贾府里的繁盛与钟鸣鼎食,与光着脚的道士与头上长疮的和尚的邋遢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府里的人愈是衣着光鲜,住的愈是奢华,吃的愈是精致对比反差就越大,而且作者极力描写这些内容,不得不说这是雪琴先生刻意而为之。
作者正是要读者们体验这种落差,才能达到对世人的教导。当然读者也得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并且人生境界才能读懂,否则就会落入《红楼梦》里的人物那样,沉迷于声色犬马,贪嗔痴欲里而不能自拔。世人读红楼都愿意看贾府里的繁华昌盛与爱情故事共同为作者一哭,其实雪琴先生哭的确更多的是世人对欲望的沉迷。
佛道两教是世人控制欲望,提高人生境界的良药。对世人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当然对佛道两教要从积极的意义来看。
世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会迷失自己的心性,为了金钱,权力往往会不择手段。当目的达不到时会产生失眠,抑郁等等疾病,这不正是贾府里的人嘛,世人病神仙救,神仙要怎么救,书里已经写的很明白不在赘述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者写书的情景,雪琴先生越是想教导世人,对书中情节描写越是需要写的详细,也就越是容易勾起自己对家族旧事的回忆,最后泪尽而逝。
所以读者们更要理解这本书的深意,当处于人生十字路口,需要做选择的时候就更要看清自己的本心,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生而为人到底要追求什么,怎么才能光明正大,快乐的度过一生,而不迷失自己的本心。
上一篇:大神帮我看看这几串金刚咋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