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东汉丶东晋、后唐、南宋、南明哪一个开国皇帝更强些,为什么?
刘秀,豪族,东汉东汉丶东晋、后唐、南宋、南明哪一个开国皇帝更强些,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看,这场冲突的双方代表分别是淳于越和李斯。淳于越是“儒生”的代表,李斯是“官吏”的代表。那他们为啥要冲突呢?争夺社会的主导权嘛。儒生和官吏这两种角色,分别代表了当时的精神追求和社会治理这两个侧面。儒生是讲道德原则的人,他们的核心逻辑是社会理想。而官吏是办具体事的人,他们的核心逻辑是治理效率。这两个核心逻辑冲突,到今天还是能够看见。这种矛盾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一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人,分别走向相反的两个极端。
第一个人就是秦始皇。他把治理效率这个导向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在具体的施政方针上,就是完全用“官吏”来治理国家。那精神追求怎么办呢?秦始皇觉得没必要,老百姓要什么精神导师?要什么儒生?你们就“以吏为师”好了。你看,这是战国时期法家文化的恶性发作。那这条路走不走得通呢?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秦朝是二世而亡。这是一个极端。
那另外一个极端,是西汉末年的王莽。王莽是一个特别虔诚的儒家信徒。他当了皇帝之后,任命大批儒生,搞“托古改制”。结果儒生们的问题就完全暴露出来了,他们真的只有理想,不懂怎么治理国家。比如儒生说要恢复井田制,王莽就真的下令,把全国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多的要自觉把土地分给乡亲们,不然就抓起来。结果当时的监狱里就住满了人,最后各地的豪族就起来反抗,把王莽政权推翻了。
历史像是一个钟摆,从秦到西汉的200年,就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摆来摆去,所以汉宣帝就为这种摇摆起了一个名字,说我汉家制度是“霸王道杂之”,又用霸道又用王道,又用官吏又用儒生。皇帝成了这两股互相对抗力量的唯一仲裁者,这当然是一个不平衡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儒生和官吏这两个群体因为互相冲突,各自的特性被震荡强化,儒生越来越好高骛远,官吏越来越鄙俗势利,而且这两伙人还互相看不起。
这个难题,到了东汉初年,就摆在了开国皇帝刘秀的面前。刘秀的办法是,既然你们水火不能相容,那就干脆让你们变成同一种人。
刘秀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尊儒”。刘秀即位后不久,他就建造了太学,还亲自在太学里讲学,和儒生们在一起辩论,旁听的有几万人,盛况空前。刘秀对儒生这么亲近,让天下人都非常眼红,其中也包括那些曾经对儒家不屑一顾的“官吏”。于是官吏也开始学习儒家的经典。这就让吏主动向儒靠拢了。
第二件事叫做“吏化”,所谓吏化就是把儒生变成真正的官僚。在当时,想要做官主要是通过察举制度,就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通过察举当官的人里,儒生占了很大比例。刘秀建立了一项制度,规定地方官如果看上了一个人才,必须先让他做一个小官,让他熟悉一下行政工作,等到确定他能够胜任了,再向中央推荐。过去儒生做官没有这个试用期,所以当了官还满脑子理想主义,弄出了许多乱子。现在儒生要做官必须经过试用,要想顺利通过试用,就必须去学习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技能。这就让儒生主动向官吏靠拢了。
刘秀做的这两件事,让斗了几百年的儒和吏在东汉开始主动相互接近。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儒和吏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分得清了。东汉末年,名士王粲写了一篇文章叫《儒吏论》,里面有一句话叫“吏服训雅,儒通文法”,就是吏也懂得儒家的学问,儒也精通官僚的技能。儒和吏就这样融合到了一起,成为我们熟悉的“士大夫”,士大夫政治也就定型了。
你不要小看这一步的演化。这不只是消解了一个矛盾这么简单。实际上,这一步的真正意义是,中国花了两三百年的时间,终于在社会结构中演化出了一个良性的要素,一种中坚性的力量,把原来官员和儒生各自的优势融合在一起的全新阶层。有了士大夫这个阶层,上可制约皇权,下可管理百姓,近可凝结社会,远可传承文化,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
听到这儿,你对刘秀这个人,对东汉这二百年,是不是有点刮目相看?历史滚滚向前,有的时候虽然波平浪静,没有什么传奇的故事。但是历史正是在这样的时刻里,完成这个阶段的要素整合,积蓄着往前突破的力量。
2.刘秀解决了“豪族”问题。
所谓豪族,就是拥有大片土地,拥有很大社会势力的家族,所以又叫“豪强”。这在西汉,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肿瘤。想来也很好理解,当时出现了两项新技术:用铁制作的农具,以及用牛来耕田。率先使用这两项技术的人,效率就比较高,就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在当时,牛和铁制农具都是很贵的,一般的小农根本想都不敢想,所以越有钱就越有竞争优势。最后小农被迫把土地卖给这些人,自己也成了这些人手下的农奴,这些人也就成为了大地主,也就是豪族。而当时社会网络也不够发达,普通的小农没有其他的打破阶层固化的途径。所以,当时除了暴力,没有什么遏制豪族发展的手段。
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在皇权看来,豪族那就是癌症,对付癌症最有效的方法,那当然是手术切除。
所以汉武帝就向豪族动起了手术刀。谁来当手术刀呢?就是所谓的“酷吏”。
酷吏在汉武帝的授意之下,对豪族直接进行肉体消灭。比如当时有个酷吏叫王温舒,在广平这个地方做官时,就杀了当地豪族上千家,流血十几里。
汉朝还有一个更为巧妙的政策叫“徙陵”。就是皇帝生前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墓,强迫地方上的豪族全家搬到陵墓的所在地,由他们出钱出人力,为皇帝修陵墓。这样可以避免豪族在地方上形成势力,而且等陵墓修好了,豪族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
汉武帝虽然拼命打击豪族,但豪族的出现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总是春风吹又生。到了西汉成帝时,陈汤上书,徙陵政策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执行了,国内的豪强越来越多,在他们手下干活的人也越来越多,已经很难控制了。
到了王莽上台以后,他也想从根本上解决豪族问题。他的思路很简单,就是把豪族的土地都给剥夺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啥?就是全国的豪族干脆起来造反,把王莽给推翻了。
刘秀麾下有许多是豪族出身。比如耿纯,当初刘秀带兵经过他家乡的时候,他带着全家老小还有家奴门客,主动去迎接刘秀。他带了多少人呢?两千多人。这样的豪族,在刘秀手下还有很多。所以刘秀上台以后,面临的形势比当年汉武帝还要严峻。汉武帝对豪族可以想杀就杀,但刘秀手下的豪族,可是功臣啊,这些人都是你的投资人,家里也有势力,你现在要上市了,总不能翻脸不认人吧?但留着他们,他们哪天会不会像推翻王莽一样,也给你来这么一次呢?
刘秀的做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没有把豪族当成是必须切除的癌症,而是想尽招数,把豪族变成了身体上的一个器官。
刘秀的第一招叫做“怀柔”。主要是对豪族怀柔。
当时最大的豪族,就是开国功臣的家族。东汉刚刚建国,刘秀就开始封赏功臣。其中邓禹、吴汉这俩人因为功劳特别大,刘秀就给了他们一人四个县的封地。结果有一个叫丁慕的儒家学者就出来进谏,说一次给四个县,太多了,很危险。刘秀就发火了,说历朝历代灭亡都是因为君王无道,我从没听说多给功臣一点土地能有什么危险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