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乔冠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乔冠华,周恩来,乔木乔冠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971年11月11日上午,代表团飞抵纽约,第二天乔冠华即拜会了本届大会主席印度尼西亚的马利克,随后几天,乔冠华又到纽约鲁瓦医院探望当时在养病的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他还连续拜会了二十三个提案国的代表。
1971年11月15日美国时间上午10时30分,大会主席马利克称之为“历史性的时刻”,乔冠华、黄华、符浩、熊向晖等走进联合国大会议会厅就座。乔冠华坐在中国代表团排头第一位的席位上。最后登上讲台也是新中国代表第一次正式登上联大讲台的是乔冠华。乔冠华发言结束时,热烈的掌声长时间地回荡在联合国大厅。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二十三个提案国及许多其他国家的代表团围着他,向他频频握手表示感谢。国外各大新闻机构对乔冠华代表中国首次在联大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乔冠华作为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合国讲坛上为中国人扬眉吐气,“乔的大笑”潇洒豪放成为中国外交自信的符号,当时被各国媒体称为“震慑议会大厦的玻璃。”
这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第一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作为主管美国事务的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长,协助周恩来为打开中美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1971年至1976年,乔冠华连续6次出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了第26、27、28、29、30、31届“联大”,均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历届联合国大会。
“基乔会谈”
1972年2月21日,中国外交又迎来了尼克松访华这一重大事件。尼克松访华进程中的会谈分三个层次进行。乔冠华与基辛格起草联合公报的会谈,是最为艰巨的会谈。毛泽东主席自始至终密切掌握着谈判的整个进程。
1972年2月22日,基乔会谈的第一天,他两人逐句审查公报草案,首先肯定已经达成协议的部分;然后双方各自阐述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1972年2月24日,双方开始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实质性谈判。
1972年11月24日下午,乔冠华向周恩来汇报,基辛格向尼克松汇报后,双方都做了让步,提出了新方案,基乔会谈已取得突破,这时周恩来进来参加最后定稿的谈判。到第五天凌晨两点,公报文本基本落实。后来,周将文本报请毛泽东和政治局批准,这就是引起强烈反响意义深远的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1973年5月,陪同邓小平访问法国。1976年10月,以外交部长身份再次访法。
重新工作
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乔冠华被隔离审查,后在王震的过问下,1982年12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委托习仲勋、陈丕显,在中南海约见乔冠华,后来乔冠华被安排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担任顾问。
文革岁月
1966年,乔冠华与陈毅、姬鹏飞等人一起,被列为外交部的“打倒”对象。1973年经毛泽东点名,乔冠华恢复了工作。复出后的乔冠华和“四人帮”走得很近,1973年底,参加了四人帮发起的对周总理的不公正批判。乔冠华是周总理从1940年代一手提携起来的干部,二人关系情同父子。这件事情使乔冠华心里一直十分内疚自责。乔冠华利用一次见外宾的机会,对1973年底发生的对周总理不公正的批评,当面向总理表示当时自己的发言也是错误的,对不起总理,请他原谅。周总理非常宽容地说:“那怎么能怪你呢?那是总的形势,大家都讲了嘛,你在我身边工作几十年,又管美国这一摊,怎么能不讲呢?再说,我也有失误,也不能说不能批评我。”周总理则安慰他说:“不要这样想。这不是你们能左右的事。“
乔冠华受到中央专案组的审查。在被审查期间,乔冠华着手整理旧作,把他30年代在香港、40年代在重庆和建国后写的许多国际评论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在文字上做了校勘和必要的修改,编成了《乔冠华国际述评集》
1970年,毛泽东主席为支持柬埔寨人民反对美国侵略斗争而发表的《五・二声明》、《中美联合公报》等。
1964.3~1974.11年,任外交部副部长。
1974.11~1976.12年外交部部长等职。
北京逝世
乔冠华的癌细胞进一步扩散了,他最后一次住进北京医院,习仲勋代表中央到医院探望乔冠华。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时40分逝世,享年70岁。
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主持了乔冠华的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骨灰盒被放进了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1985年春节过后,章含之来到苏州,在好友李颢的陪同下,1985年清明节那天,章含之手捧乔冠华的骨灰盒,来到依山傍水的太湖半岛东山藤湾湖沙村华侨公墓,使他魂归故里。
人物论著
主要著作
1937年至1946年:《争民主的浪潮――1939年的国际》《形势比人强》《向着宽阔光明的地方》《从战争到和平》《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出版。
主要文章
《历史的报复》《报复的历史》《斯大林的大手笔》《站在胜利的门前》《沉寂不是和平》《时代终究是变了》《马德里的陷落》《论生活态度与现实主义》《方生末死之间》《法国的崩溃》。
家庭关系
父亲:乔守恒
叔父:乔守清
妻子:龚澎,乔冠华的第一任妻子,1970年病逝,曾任新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中国外交部第一位女司长)、部长助理。
章含之,是乔冠华第二个妻子,章士钊的养女、毛泽东英文教师,晚年撰写回忆录,享年七十三岁。
儿子:乔宗淮。
女儿:乔松都,乔松都是乔冠华与龚澎之女。
人物轶事
毛泽东为“二乔”断名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共第一次开始和谈期间,毛泽东亲到重庆参加谈判,胡乔木是随员之一,胡乔木的同乡、同学乔冠华也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老友相见甚欢,但乔冠华也是“笔杆子”,发表文章署笔名“乔木”,而胡乔木当时用名“乔木”――两个“乔木”聚在同一幢楼里,同在一家报纸《新华日报》上发文章,叫人分不清是哪一个“乔木”!不过,也曾闹过小小的笑话:正在白区工作的胡乔木妹妹方铭,看到香港报纸刊登“乔木”文章,于是以为哥哥在香港,写了信去,落到乔冠华手中。
眼下,“北乔”南下,跟“南乔”相聚于重庆,这就“麻烦”了!由于“乔木”出典于《诗经》,又寓意“高大、挺直”,两“乔”都喜欢这一名字,不愿改动:“南乔”以为,他本姓乔,用“乔木”笔名,顺理成章;“北乔”呢,他连妻子的名字谷羽都出自同一典故,岂肯再改用原名胡鼎新呢?
两位乔木聚在一块,许多人弄不清楚,尤其是发表一篇署名“乔木”的文章,更使人不知是出自那位乔木的手笔,朋友们都希望他们之间内有一人把名字改一改。由此,毛泽东出面,为“二乔”断名:有一天大家在毛泽东主席那儿谈起这件事,请毛主席作评判,后经毛主席问明是他(北乔)先用乔木这个名字,而南乔的真姓确是乔,他的真姓是胡,就盼望他在名字之上加个u2018胡u2019字,南乔则仍用乔木原名。从此两乔之间有了区别,而u2018胡乔木u2019的大名也随时局的发展,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了。”至于“南乔”的乔冠华只是写文章时用“乔木”作笔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成为周恩来的外交副手,自然也就用他的本名乔冠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