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马家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李敖,香港,胡适马家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马家辉(1963年-),生于香港,湾仔长大,父为资深报人马松柏。曾任广告方案、杂志记者、报社编辑、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亦为台湾问题研究员;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亦为台湾及香港报刊专栏作家。其偶像为李敖、梁文道、缪雨等人。2016年12月30日,亚洲周刊2016年度小说,马家辉《龙头凤尾》入围。,
人物介绍
1963年,马家辉生于香港,他是家中的独子,而后在疯子、妓女、黑社会俱全的湾仔长大。
少年时候,马家辉上课前在大排档吃早餐,身后就是打打杀杀的黑社会人,也正是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从此心底一直根植着江湖情怀。
17岁,马家辉在一家小书店发现了一本谈李敖的书籍,从19岁那年起,他就疯狂地迷恋上了著名文学家李敖的作品,并且立志21岁之前写出一本关于李敖的著作。高考之后,马家辉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但是经过再三抉择,为了李敖,他放弃了徐克,选择了去台湾大学读书,念心理系。马家辉在台大读书时认识了李敖,每天下午去李敖在金兰大厦的家中,帮忙整理剪报,听李敖笑谈江湖。大二那一年,马家辉出版了《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此书成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竞相阅读的畅销书。李敖在阅读完《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之后,对马家辉说:“小马,我当你面这样说,背后也是这样说―――我以前研究胡适,胡适跟我说,李敖,你比我胡适更了解胡适。那我跟你说,你比我李敖更了解李敖”,并且在1997年的回忆录中将马家辉列为平生所交好友名单。
1997年1月,马家辉和妻儿住在台北大直,春节时节,接到高信疆的电话,邀请他去香港《明报》工作,他成了《明报》的副总编辑,且开设专栏,开始写尖刻的时评,被人们称为“贱嘴马”。
人物经历
他获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社会学博士,曾以缪思为笔名,曾任台湾华商广告公司文案企划、台湾《大地》地理杂志记者、《明报》世纪版和读书版策划顾问(同为该报专栏作家),凤凰卫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节目主持,尤其经常出任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嘉宾主持。马家辉亦活跃于民间政治活动,参加不少公开论坛,分析政治问题。2011年开始在凤凰卫视香港台主持一档名为《香港e道》的新栏目。
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亦为台湾及香港报刊专栏作家,并有多本著作结集出版。其偶像有李敖、缪雨和胡菊人;马已婚,育有一女。现在在香港电台第二台和普通话台主持节目《思潮作动》(胡世杰/ 邓小桦 / 马家辉 / 茹国烈 / 邵家臻 / 金佩玮 )《文化超现代》。
做大副刊
到了《明报》后,马家辉创办了“世纪”人文副刊,一改之前香港报纸副刊上充斥饮食男女市井八卦的“豆腐块”专栏的小格局,拉大篇幅刊登名家文章,每天有一大块的3000字长文,选题囊括古今中外,视野遍及内地港台。他约请名人大家写连载文章,做出香港报纸里的“大格局”副刊。
1998年,他回归学院,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任助理主任,负责安排校内公选课,但自己不上课,反倒是在香港大学开了课。其他时间仍未脱离媒体的工作,依然兼任《明报》世纪版的创意顾问,依然为这个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掌舵。有时候,还要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录制;每周在香港电台还有两次节目,每次清谈一个小时;《明报》上的专栏每天都准时与读者见面……
“写那么多,累不累?”
“倒不会,文化人平常总有很多想法,把这些写下来就可以。不过,就算是五六百字的专栏,都是很讲技巧的,因为要在这么小的篇幅里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表达一个观点,其实很难的。我现在写专栏有一个策略,周一周二大家精神比较好的时候讨论一些严肃沉重点的话题,周三周四讲一些相对好玩的观点,到了周末大家都休息的时候,就会写一些小故事小笑话。”
学者、传媒人、编辑、客串主持,在众多的身分头衔中,马家辉自己最看重的是“作家”。他无论写哪种文章,从来都穿插着对文学、文化、政治的论述及个人的回忆。在关于天星码头的社论文章里,他用码头铜钟的拟人口吻与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话,这是他有意识尝试的方向,一方面用文学化的笔调来描述政治文化中的强硬与吊诡,一方面又让一时性的事成为可以流传下来的文学。
人到中年的马家辉,身上有着一些既矛盾又统一的东西,既有江湖味又有书生气。
主要著作
《心理学小品》
《消费者心理学》
《都市新人类》
《波霸MTV》
《流行学笔记》
《女儿情》
《李敖研究》
《当眼泪凝固成子弹》
《文化超现代》
《在废墟里看见罗马》
《江湖有事:目迷·耽美.第1卷》
《爱恋无声:目迷·耽美.第2卷》
《我们》 《你们》 《他们》
《死在这里也不错》
《明。暗:源于影像的微琐物语》
《日。月:源于异域的哀乐心情》
《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
《站错边》
《爱。江湖》
《维园阿伯》
《温柔的路途》
《暧昧的瞬间》
《回不去了》
双栖作家
马家辉家里,目光所及,最多的东西是书。书架见缝插针地竖立在书房、客厅、卧室甚至过道上,“专业书虫”的绰号果然名不虚传。
打开“专业书虫”自己写的书,个人的经历、成长的故事、爱恨情仇的种种分布在文章的各个角落里。
他的时间表经常都是排得满满的,满得让人怀疑他哪来的时间看书。比如这一天,3月27日,上午接受采访,然后午饭也没吃就赶到香港大学一场“两岸关系何时了――从台湾政治风气剖析台海关系”的演讲做嘉宾,讲罢又立即驱车回香港城市大学――他目前供职的学校――开会去,然后是见自己的医生,晚上又有几个朋友约了吃饭……
不过,生活的忙碌并没有成为他不看书的借口,二十多年来,他坚持每天读书、记日记。从少年老成到中年感慨,这个香港才子丝丝点点计算着自己生命的每一寸脚步,再通过文字兜兜转转表达出来。人到中年的他,身上有着一些既矛盾又统一的东西,既有江湖味又有书生气,就算几年前担任《锵锵三人行》嘉宾之后收获众多女粉丝,有时也免不了感叹“中年是一碗失去药效的廿四味,无论是倾尽或细尝,都是难以下咽”。
了解李敖
李欧梵在给马家辉的影评集《江湖有事》所做的序言中说:“香港文化人的u2018英雄榜u2019中鲜有人像马家辉一样,可以港台双栖、经验丰富,既可在九龙城u2018方荣记u2019品尝火锅,听他的父字辈话说当年,又能够在台湾打弹子,享受u2018敲杆u2019之乐――即使他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能把侯孝贤和杨德昌的u2018少年往事u2019描述得如此入木三分的香港评论家,我看除了马家辉之外,不作第二人想。”
“港台双栖”的由头是李敖。那一年,马家辉19岁,迷上了李敖的文章,立志在21岁之前写一本研究李敖的著作,于是离港入台,来到台湾大学读心理系。
上一篇:曾奇峰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