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何为禅意山水画?
山水画,山水,禅意何为禅意山水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静以修身,禅画悟道,道法自然,归结于自然。山水画的意境一般置于借景抒情,寓情于画,直抒胸臆。中国古代山水画从立画开始就受禅宗哲学与道家思想的影响,禅意与道义贯穿于整个山水画发展的始终,也是最高境界。历代画家都在不断地唤发出艺术的本真之灵气,山水画可谓是画心为上心之为物心之为唔。心净则生明,画家长期反复修静,清除杂念,感悟自然,有利于身心虚静,激发出创作灵感达到一种意境即为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里绘画的创作,就是心灵的创作。创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画家悟性的高低。老庄哲学与禅宗思想都反复强调悟性要从自身心中去寻找。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主要以儒、道两家的哲学体系为中流砒柱,兼以南北朝时渐入我国的佛教。儒释道思想根深蒂固,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又逐渐有机融合,对一千多年中国文人的处世态度、人生理想乃至观察宇宙及人生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一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禅意山水画,当是在山水画中展现出禅境的意蕴和神韵,也就是画中有禅趣、禅理、禅法、禅机,表现出禅的意味和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到禅意,就想起“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段话,是青原禅师所说的学禅三阶段。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不同的是见山见水的眼和心。
学禅有三个阶段,见山见水见禅意的眼也有肉眼、心眼、天眼三种眼。心性不同,见识也就不同。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肉眼与人的身体有关,心眼与人的意识有关,天眼与人的灵魂有关。
肉眼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心眼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天眼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肉眼观看物质世界通常的现象,天眼则能够透视到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世界。
何为禅?禅直指人心。所谓禅意,就是要有一种清澈空灵的意境
禅是解开心灵束缚,回归心灵自然清净的本来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
禅师们把实现自我觉悟,开发自己的心灵世界作为人生的主要任务和自我追求,强调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实现自我超越。
禅意的奥妙,深深地影响着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
明代的董其昌,就认为山水画具有禅意才是最高境界。
与意境有关的解读,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认为,“立象”是为了“尽意”。“意”有无穷尽之意,“立象”而“尽意”,有“象”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
魏晋以后,意象作为完整的概念而提出,是主观心灵与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
中唐以后,产生了“境”这个审美范畴。
意境之境,是境界之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并提出了 “以形写神”,做到“气韵生动”。
李可染先生曾经说: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既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只有当画家充分掌握艺术规律,表现方法和技法完全听命于思想感情,能灵活运用,丝毫不觉得约束,“随心所欲不逾矩”,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禅意山水画,就是画画的人观山水的山水观。
在山水的观照中观照自己的心性,并用山水意境体现出来,让观看的人又从中观照自己。
这样的时候,山水画意境就像媒介,像桥梁一样连接了画画的与看画的,而让他们心意相通的正是山水画体现的禅意。
禅以其“境由心造”的意趣,使文人墨客们在直接内心构筑一方万象浑然,超越有限空间的无限精神天地。
我认识一位艺术家,名叫成泽文,他学贯中西,顷其半生精力,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终于创作出了直击人心的禅意山水画。
在他笔下,云雾、山川、江湖、流泉、山野……变化万千,但始终不变的是明心见性的意境与追求。
画家将禅的精神寄托在山水之中,通过画禅相融,不仅自己,也让看到这样的山水画的人,在山水中体味着超越时空的灵动与智慧。
在自然天地之间,行云流水,一沙一尘,一花一叶,禅意无处不在。
明心见性,即是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