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年轻的人们当“儿欲孝却亲不在”时你们会不会后悔?
父母,后悔,远游年轻的人们当“儿欲孝却亲不在”时你们会不会后悔?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此句可译为:“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一般不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这种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可以说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朱子在《论语集注》中也说过:“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朱子的注解则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不远游,一方面是自己远游了,没人照顾父母生活起居;另一方面是为了怕父母为自己担心。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远游,那么应该告诉父母自己到哪里去了,不然父母会担心。
朱自清《背影》一文,可说影响了两三代人,仿佛那个让年轻人无法兼顾的父亲背影,啃噬着每一个游子的心,常心怀咎责;而《游子吟》里的慈母手中线到身上衣,更是如影随形,牵动着万千远游孩子的心无日不宁。这种温情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承受啊!到底是甜蜜的负担,或者根本是情感难以负重的包袱?我们的亲情关系实在不轻松哪!
现在很多人背井离乡,甚至远至海外,为了追求他们的梦想,追求事业有成,追求前途无量。总是想着等着自己有了钱一定好好的孝敬父母,想着买了大房子就一定接父母来住,想着忙过了这一阵子一定回家看望父母……然而,父母是不会在原地等你的。也许,等你有一天人生辉煌时,父母却已经离你而去了,让你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懊悔。
放眼今天,为人父母的哪个不想方设法让孩子追逐名校,甚至远渡重洋镀金,一味“驱赶”的结果,常常是天各一方,尤其交通、网络科技日新月异,国家之间的趋同性和交流度都大大增加,“地球村”已成形,所以远游是新世代必然的生活形态,然而《论语》里\u003c仁篇\u003e中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看似孝亲的善意提醒,却让子女心有挂碍,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成真,以至于无时无刻不卷在一种莫名的梦魇中。这样的后果是,一方面使得孩子看着父母辛劳于心不忍,总想报偿,另一方面战战兢兢,就怕沾染上“不孝”污名,导致彼此产生了纠葛的“情结”,等自己当了父母,又理直气壮地“压迫”儿女必须懂得反哺报恩。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要质疑到底什么样的才是孝道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中对“孝”的强调,一直是从情感意义上进行说教。孝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切不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所以,父母健在,子女一般不应该远游,但是如果子女是为了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了显亲荣祖,那么可以远游,但是这种远游也不应该使得父母担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后不后悔也没用了 珍惜还在的亲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到父母脸上的皱纹,想到父母的不易的一生,泪不由自主的从眼睛划出。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安好是我今生最大的福气,以前我一直尽我所能让父母安享晚年,以后我会更加努力让父母开心幸福,我绝不会让“子欲养亲不待”的遗憾留给自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会后悔一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孝顺顾名思义要孝还要顺,但不能一味的愚孝。老小孩老小孩,父母就是老小孩一样,要耐心的用对自己孩子的爱心去对待父母,不是给一些钱,打个电话就说孝顺了,父母需要的更多的是陪伴与沟通,再忙也要抽时间来做,不然,哪一天父母真的不在了那种悔和痛会永远伴随着你,像根扎在心里的针,每每想起来就会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树想要停止摇摆,而风却不停地刮,儿女想要孝敬父母,而父母却已经不在了.因为 母亲为了孩子,不惜她生命的血,而给孩子换来了一切.分别浇灌在枯树上.我的感受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母亲的情,母亲的爱,她们时时在为我们着想,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以后要更好地报答母亲,以对她的养育以及所爱之情.树想要停止摇摆,而风却不停地刮,儿女想要孝敬父母,而父母却腿脚不灵活,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枫叶的红是母亲为了孩子,用血浇灌枯树,用血换虎皮和水,所以秋天来到时,枫叶变成了红色.我体会到,一定要珍惜眼前的东西,不要失去后才后悔,那时就晚了,想做什么也来不及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