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凤姐(红楼梦)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王熙凤,红楼梦,她的凤姐(红楼梦)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⒋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注定是在短时间内协助宁国府贾珍管理一下家务事。但这件事对企业管理者却有深刻启示作用,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借鉴王熙凤的管理形式及相关内容,但有些管理思想是要批判的来加以理解的。
结局推断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糟的。从脂批中可以知道原稿后半部有以下情节:
获罪离家
与宝玉同淹留于狱神庙(待罪候命处,还不是监狱),原因不外乎她敛财害命等缺德事的被揭露。如对“弄权铁槛寺”、逼迫一对未婚夫妻自尽、自己坐享三千两银子一节,脂批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第十六回)离家在外期间,刘姥姥还与她在“狱庙相逢”(靖藏本第四十二回批)。此外,在狱神庙见到凤姐的还有小红、茜雪等人。
执帚扫雪
这当是她获罪外出,经一番周折,重返贾府以后的事。脂批说过:怡红院的穿堂门前,将来“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第二十三回)。
被夫休弃
“哭向金陵”娘家。从第二十一回脂批看,她发现丈夫所私藏的多姑娘头发之事(批:“妙。设使平儿收了,再不致泄漏,故仍用贾琏抢回,后文遗失,方能穿插过脉也。”)是一个导火线,丈夫借此闹翻,将其休弃,那时凤姐“身微运蹇”,只能忍辱,这与“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时的“阿凤英气”有天壤之别。所以后半部那一回的回目叫《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短命而死
尤氏对凤姐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脂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第四十三回)
总之,凤姐的惨痛结局是自食恶果,自作自受,并不是什么人世祸福难定。
谐音新探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判词是“情不情”三个字。贾宝玉的情欲故事从秦可卿(谐音情可情)开始,最后落在贾宝玉的判词“情不情”上。仅仅从“自情可情开始,到情不情结束”这个完整的过程中来看,“情不情”三字也大有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情不情”三字是曹雪芹参照“花非花”而来。“花非花”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的开头一句,原诗是:“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走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贾宝玉梦游仙时,警幻仙姑警戒:“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警幻仙姑的话与白居易的诗,说的正是同一道理。与秦可卿的“情可情”要联系到“道可道”来解读一样,贾宝玉的“情不情”则必须联系到“花非花”上来解读。白居易的“花非花”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知云,其实就是冬天北方夜间凝结在窗户上的霜花。贾宝玉的经历,正像霜花一样,在人们不经意间,荣华一时,转瞬即逝。
十二钗中的十二位女性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贾宝玉的自家同辈,即元、迎、探、惜四姐妹和熙凤、李纨两嫂,谐音“原应叹息春风晚”。第二类是外来的同辈且年龄相仿的五位女性和一个小侄女,宝钗、黛玉、可卿、巧姐、妙玉、湘云。谐音“差忒情欲巧妙云”。两句话组成一付对联。大意是,原本应该叹息春风已晚、春光不再,可我(《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工夫叹息,我要把在花团锦簇的季节里经历过的情欲故事错杂开来,巧妙地述说出来。
其实,在上面的对联中,“王熙凤”和“史湘云”两个人名各有一个字没有用到,就是“熙”和“湘”二字,“熙凤”谐音“西风”,“湘云”谐音“像云”。在繁体字中,“风云”的“云”字与当作“说”讲的“云”是两个字,前者带有雨字头。由此暗示,全联的最后一个“云”字还具有双关意义,既表示“述说”,又暗指整件事情像云一样,被西风一吹就散了。确实,贾府的败落在一定程度上与王熙凤的作为有很大关系,她确实是吹去贾府荣华富贵的西风。这就是上联剩余的一个“熙”字和下联剩余的一个“湘”字的用途所在。所以,全联还有一句弦外之音:一切都像云一样被西风吹去了。
人物关系
《红楼梦》中,王熙凤是贾母的孙媳妇,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是贾琏的妻子,是巧姐的娘,是贾蔷和贾蓉的婶子,是贾瑞的嫂子,是探春的堂嫂子,是迎春的亲嫂子,是惜春的叔嫂子,跟贾宝玉是姑表兄弟,跟薛宝钗是姑表姊妹,是林黛玉的姑表嫂子。深得贾母恩宠和王夫人赏识,成为贾家荣府的实际掌权者。
人物新解
历史长河中,对王熙凤的看法大多是持贬低的态度,一度成为历史的主流观点,包括一些红楼梦研究者,也都褒少贬多。近些年来,也有为王熙凤这个人物角色重新定位的,其中有一些红楼研究者,也有民间的红楼爱好者,甚至有为其喊冤的。
新解主要观点汇聚
(1)王熙凤这个人物角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一面,很生活化和现实化。从根本上与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种虚拟化的人物相对称,生活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难找到的,而王熙凤却到处都是。因此定位王熙凤这样的角色,就应该有不同的眼光和标准。
⑵有红楼梦新解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用“贾瑞的死,尤二姐的死,王熙凤的凡事利己”作为把王熙凤这个人物角色塑造成众人唾骂的形象,是有失偏颇的,甚至是“情绪化和观念化”的误读,误解。同时,分析贾瑞的死,尤二姐的死,都不能尽把罪责归咎凤姐身上,认为那样太片面化,不太符合客观。有红楼爱好者写博文指出,“贾瑞和尤二姐的死,铁槛寺弄权致张金哥和守备公子双双殉情”都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还跟相关的客观环境有关。完全归罪于王熙凤,显得太过分,严重剥离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统一的属性。
⑶王熙凤作为封建社会下的女人,具有超前的独立女人意识,尤其对男权的专制极其痛恨,在《红楼梦》中表现出对老公贾琏的痛恨和厌恶,但又不敢强烈表现,只是犀利言语的表露,狠狠地骂贾琏,挖苦贾琏。贾琏与多姑娘偷情,与鲍二媳妇偷情,王熙凤知道后就非常愤怒,但封建男权的三妻四妾伦理观念又在压迫凤姐,到最后,贾琏偷娶尤二姐,王熙凤忍无可忍,最终爆发,加上贾琏之妾秋桐和丫鬟的添油加醋,导致尤二姐吞金自杀。认为站在客观女人的角度上讲,王熙凤也是封建男权下的牺牲品,其也值得同情。有红楼爱好者博文指出,认为是“女人间荣辱的争斗”。
⑷“关于说王熙凤奉承贾母”,新解者认为,用这个批评王熙凤,就太冤枉了。王熙凤这个人本身就是爱说爱笑的人,其办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其本身口才好,能言善辩,会说会道,能逗得贾母开心,也不奇怪。有红楼爱好者指出,贾母是一个表面图享乐而实际是一个有世面认识的老人,王熙凤善于搞好与上级的关系,而她的上级又是她的长辈,算孝敬,算策略,也不为过。更何况,世上能讨得长辈高兴的人也不见得多,不能博得长辈高兴的人往往又被说成是不孝敬。也实在太让凤姐为难了。
上一篇:严助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