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时候艺术能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艺术美,艺术,现实为什么有时候艺术能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本身就是对艺术的夸奖,艺术就是把普通的变成高大上,把世界万物丑的变成美的!把人的艺术感知提升,达到陶冶情操的地步!比如下面两幅画!我使用平时吃的、司空见惯的五谷杂粮颗粒做成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个人的审美观念都是不同的,这个是普遍的自然规律,很正常,也无需统一审美。
美和丑都是相对的。又是辩证统一的。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美和丑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好比有人觉得肉好吃,有人觉得蔬菜好吃,还有人喜欢吃臭豆腐和皮蛋。道理是一样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多艺术创作的美学价值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丑,正是这种丑造就了这些作品中不朽的文学形象和永久的审美对象。同时,这些艺术美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现实生活,达到了善美与真美统一,化丑为美的境界。
正如《美学基本原理》上所言:“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也有丑的。但是,通过艺术家的集中、概括,生活中的丑形象也可以转化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美的形象。”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这么一个集生活丑和艺术美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从客观上看,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爱斯美拉达第一次看到都被吓到了,从一切综合条件来说,他真是一位恐怖的野蛮人,或许世界上不会有那么残缺的人。这种生活丑并不能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但是我们不得不惊叹艺术家能通过把握生活、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高超技巧,使丑态的人具有艺术美的价值。现实中我们常常说:“人不可貌相。”雨果即赋予了卡西莫多这种“美丽”,一种隐含的内在美,一颗美丽、纯洁、善良的心灵,使得我们在欣赏《巴黎圣母院》时,更在意卡西莫多的“美”,而不是“丑”。
雨果在体现艺术美的时候,首先,按照生活本身的规律,把丑的形象描绘得逼真传神,使卡西莫多这个形象形神毕肖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再次,雨果把生活中的丑加以典型化,把形象与本质、个性与普遍性加以高度地统一,再通过对比,使卡西莫多的性格更加凸显,体现了卡西莫多的“缺陷美”,正是卡西莫多有了“缺陷”才显得真实——他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
另外,卡西莫多形象的艺术美还表现在作品对生活中的丑的批判与否定态度。《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巴黎圣母院》讲述了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的嘴脸;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突出了人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虽然存在着这样的生活丑,但这部作品却闪耀着典型人物的社会思想价值之光环。
生活丑与艺术美从字面上看似矛盾看似不相关,然而在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中生活丑与艺术美又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丑在艺术领域中可以通过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摆脱现实的艺术美。生活丑在作品中也因为其他对于美的表现而更加突出,使得形象更加丰富更就真实,达到化丑为美的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艺术是自界的美好事物艺术的组合在一起便是艺术作品。现实丑的物通过艺术的加工也成了艺术品。我们审美观点有四个空间层次:艳俗,高雅,娇情,病态等等,丑的极至就是病态的样子,如枯藤老树,残荷落叶,奇石怪树,月缺花残……都是以审丑为美的艺术追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艺术创作中会把现实中的丑按照艺术家的审美来进行加减,扬长避短之下,使美感更突出,丑部做陪衬,如同大写意的画一般,添一笔太多,少一笔太寡,恰到好处的体现完美的视觉感受,化腐朽为神奇,最大化提升艺术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多艺术创作的美学价值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丑,正是这种丑造就了这些作品中不朽的文学形象和永久的审美对象。同时,这些艺术美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现实生活,达到了善美与真美统一,化丑为美的境界。
正如《美学基本原理》上所言:“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也有丑的。但是,通过艺术家的集中、概括,生活中的丑形象也可以转化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美的形象。”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这么一个集生活丑和艺术美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上一篇:嘴唇总是很干,关键是有干皮,涂唇膏只是暂时滋润,关键不能去干皮!有没有产品推荐能去干皮滋润保湿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