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们小时候是怎么过年的?
都是,小时候,到了你们小时候是怎么过年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我老家在鄂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到处都是山,而我家就住在山顶上,离山下的集市10多里。家里也穷,过年也差不多100块就搞定了。父母会给我和弟弟买两件衣服,超便宜的那种,二十多块钱一件,那时候也不嫌弃,有新衣服就很开心。还会买一些瓜子,一些糖果,都是很便宜的,鱼也会买点,然后是鞭炮。其他的东西基本就不买了。我们那是两家,过年就相互串门,打打升级,一年到头,难得放松,也是很开心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过腊月二十三全家就开始忙,光蒸馒头就得一整天:豆包、菜包、肉包、枣花、刺猬……好多花样,有时还得互相帮忙。备年货:大街上人挤不动,比赶会还热闹。小孩晚上也不敢早睡,等大人煮好肉还想啃块骨头。三十中午一放鞭炮开饭人才消闲,初一早起全村串门大拜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盼过年,穿新衣,挣压岁钱,有零食吃。哈哈哈,对人生充满了好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盼者穿新衣服,吃肉,挣压岁钱,看五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随着经济浪潮的冲击,好多年轻人外岀打工,年关的时候也不回来了,一是回家过年开销大,二是城里加班还有红包工钱也比平时高,家里老人嫌麻烦也就省略许多,年味没我们小时候浓了。
小时盼过年是从腊月初八就心潮澎湃了,这天小伙伴们把池溏的冰块捞岀来插在粪堆上,手拉手的围着嘴里喊着"腊月八,眼前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家"那个高兴劲没法形容了。
紧接着怀急切的心情又渡过了半月,盼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到傍晚的时候,在厨房的灶台上摆上水果,面制的灶糖,老人家跪在灶台前嘴里给灶王爷说着吉祥话,意思就是上天多说吉祥话,保佑全家清吉平安,到三十回来招待好好过年,儿孙跟着跪在后面,感觉即神秘又好笑。
二十三一过,家家就陆续杀猪了,你帮我我帮你,天天杀猪吃肉喝酒,妇女们则把杀了的猪忙碌着做腊肉或炼臊子,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转眼到了年三十,这天下午,孩子们就忙乎了,先是拿着封包的纸去过逝人家去瞌头坐纸,家里人忙着捏饺子,饭快好的时候,由家中的长者用盘子端着纸牌位的"先人"到坟的方向接"先人",炮响起来了,孩子们穿着新衣新鞋跳跃着抢未燃的鞭炮,回来给"先人"供上饭,全家人坐一块吃团圆饭,傍晚时分,孩子们相约去毎家抢"快",就是每到一家,洒些核桃、大枣、花糖、晚上孩子蒲载而归,说谁家洒的多,谁家洒的啥,然后就是放花炮,看着升上天空的花炮,孩子们手舞足蹈,脸上掦溢着幸福的微笑,再就是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十二点,家家点上一捆柴禾,火光冲天,鞭炮齐鸣,就是接灶爷了。
初一早上起来,先去庙里拜神,再到亲房家给老人拜年问好,给先人焚香,然后有牲口的人家给牛马骡挂上红,牵岀来溜的溜,年青人骑上马驰聘乡道上赛马,叫"迎喜神,中午敲锣打鼓耍社火,甚是热闹。
初二就开始拜年,初三去坟上送"先人"初五送"五穷"即是每个房间扫点灰尘垃圾用黄钱五张放炮倒沟里,言意送走"五穷"就会吉祥如意。
其它日子里,村社火互相拜年,村里人跟着当啦啦队,转眼到了十五,唱大戏及社火要谢降,杀鸡封神,晚上家家门上灯亮了,唱戏或社火队的要妆扮几位神级人物,如赵公明等,前面鼓锣齐鸣,后面孩子们打着灯笼,有的在铁笼里装上炭皮,手抡舞着圆圈,小火点"叭叭"的爆着,一长串灯火通明加上圆舞的火圈,好看极了。
这些己成了美好的记忆,现在好些己不新时了,年轻人也懒的去做,年味也就不浓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你的邀请,我是便江春色。我们小时候是怎么过年的?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是想象不出的。只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才有共同的体会。
我有记忆的童年是七十年代。我们那时候,对“过年”期盼,恐怕比现在的年轻人还清房贷、车贷的期盼还要强烈。那时候,我们总是觉得一年到头,时间好漫长,天天掰着手指头数着,能什么时侯能过年就好了。在湖南农村地区的风俗,腊月二十三就算开始过年了,二十四正式过“小年”。小时候那首过年的“歌谣”,我至今还记得:“二十三骑马送灶神、二十四打舍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打锣鼓、二十六杀猪走油锅、二十七把鸡鸭养禽杀、二十八做好糯米粑粑、二十九家家有、三十都端出......”。
七十年代,是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候。我们虽然是唱着这样的“歌谣”、开开心心地过大年,但“黄口小儿”又哪里知道大人们的“年滋味”?那时候,村村组组还在搞“大集体”,大家靠挣“工分”过日子。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五这几天,村组里的队长、会计就会召集各家的户主搞“年终结算”,统计各家各户一年挣的“工分”,算出各家过年该分配的粮、油、猪、魚等物质的多少。我家人口多,挣的“工分”比别人家少,年年是“超支户”,分得的“年货”自然比“余支户”少许多。每年的这个时候,我父亲总是唉心叹气,愁眉苦脸的,母亲则是躲在一边偷偷地掉眼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